文 | 安忍
由Xi安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柳青》自演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我是这部剧的监制,东塘老师的剧本拿出来后,我第一次看,第一次称赞。现在,第二个阶段出现了。导演傅勇凡先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使作品的精神内容脱颖而出,升华清晰。
看了这部剧,不禁让人想起朱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开,满天都是云影。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为生命之源。”就像半亩方池塘的清水,作家刘清的《创业史》从何而来?显然,活水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但该剧并没有聚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是以刘清的小说《创业史》为蓝本,启发我们作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首先要把大写的“人”字刻在心中。
小说《创业史》
著名作家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刘清对这句话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看法,那就是文学当然是关于人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电视剧《柳青》向观众展示了绿柳刘清是如何扎根于人民沃土的。该剧详细描绘了主人公刘清从知识分子到关中农民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刘清自我意识、思想境界、现实生活、精神完善的过程。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群众怀抱中成长的刘清形象,这是该剧在艺术上最具审美价值的地方,也是该剧的重要收获。如果说刘清住在皇甫村是为了深入生活,只是为了创作《创业史》,那么《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戏剧所表达的意义应该就完成了。然而,这部剧继续描述了刘清在那个特殊年份的影响。如果能从持续改进的角度来审视刘清的自我精神,我们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刘清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表现出坚强的性格,这恰恰是他在完成农民立场的转变后,不改变初衷,守望真理的表现。
电视剧《柳青》剧照
主人公刘清的精神进化是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渐推进的。小说《创业史》的创作实践让刘清深刻认识到,要完成这部杰作的创作任务,她必须像一个农民,化身在农民中间,走进他们的心里。于是,他开始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我们看到他出来的时候,叼着烟斗,戴着大礼帽,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戴着很西方的米色围兜。从那以后,他完全变了样,穿上了双排扣夹克,穿着裤裆裤,圆口布鞋,头上戴着一顶旧草帽,裤腰后面插着一个长杆烟壶。在行为上,他归还了借来的猎枪,改掉了打猎的习惯。学会像农民一样说话;退出他的勤务兵和按规定分配给他的车。当然,他的变化就像剧中的角色王三所说的那样——“皮是一样的,浆是不一样的。”
看起来像个农民只是刘清在情感和精神上接近农民的开始。他的进一步变化体现在对平凡生活的“向下”意识上。农民吃野菜的时候,他给他们吃从陕北老家带来的土豆,自己吃野菜。农民住在土坯房里,他把家搬到皇甫村的土坯庙里,与农民亲近。农民捡牛粪,他不觉得牛粪脏。戏剧性的是,他在农贸市场向农民学习,实际上,他是在努力掌握农民特定的语言和特定的精神交流方式。这样,他不仅像一个农民,而且自己也是一个农民。他的农民身份的彻底确立,是他农民人格的最终形成,即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所忧,一切农民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与农民一起创业,没有私心。他把《创业史》16000元稿费捐给皇甫村,就是他高大人格的具体体现。
电视剧《柳青》剧照
刘清的精神进化主要是在融入农民生活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创作人员还创造性地为刘清设置了三个对立的人物,对刘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一个是他的妻子马伟。在马甲和刘清之间,存在着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冲突。马薇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照顾自己和家人,大多表现出血缘关系下的自然情感。作为一个作家,刘清的精神是向外的、趋向于社会的,大部分都是在时代感的驱使下表现大众的情怀和家国情怀。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马维一次又一次地想和刘清说话。有趣的是,刘清知道该谈些什么,但总是在夫妻情绪的掩护下避而不谈。感情上,马伟去世后,他悔过自新,想过和马伟谈谈,但为时已晚。从马伟对他的倾诉欲到对马伟的倾诉欲,人物的情感变化感人至深,魅力十足。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7ea77e77b3b14dee8572088924132952' />话剧《柳青》剧照
另一个是文学爱好者黄文海。黄文海同柳青的精神差异,集中表现在对文学的认识上。柳青偶遇黄文海,好有一比,前者就像宏深的大海,后者犹如清浅的水池。黄文海的轻浮、浅薄,与柳青的深沉、真诚,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创作的作品,哪个是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哪个是从血管里淌出来的血,泾渭分明。这一情节设置暗示观众,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庄稼是从肥沃的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是脚踏实地、由一个大写的灵魂外化出来的。黄文海是个小人,柳青那么真诚地待他,他却陷柳青于不义,显然与他的渺小人格有关。经由黄文海这个人物形象,使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柳青,了解柳青的创作,理解柳青在生活中实现精神教化的行为动机。还有一个是老战友韩健。柳青和韩健这两个人,其分歧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是像柳青那样,坚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还是像韩健那样,遇事脱离实际,见风使舵,投机官场?作品通过二人的几次交道,使人物性格活脱而出。
在作品中,有一件道具,即那件当年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大衣,就颇具意味。那原本是韩健送给好友柳青的战利品,后来俩人见面,韩健还曾经以开玩笑的方式试图索回,被柳青笑拒。可是,后来俩人都进了牛棚,当柳青要拿这件大衣为韩健御风防寒的时候,韩健竟因此物与日本人有关,怕遭政治牵连而否认此物是自己的。一件小事,不同人格,不言自明。上述三个人物,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有力地衬托出柳青着眼于下、融入群众、走进群众心中的崇高理念。
话剧《柳青》剧照
柳青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话剧塑造的柳青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不无审美价值。柳青精神将随着话剧《柳青》的演出,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