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来,广东多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不断向关键节点目标冲刺。在神山西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自动化生产线、无人机、挖掘机等各类机械设备正加紧施工作业,将工程建设推向新高潮。
目前,深圳惠州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二期工程汕尾大林项目、深汕特别合作段基本建设已完成,控制性工程长沙湾大桥新主墩桩基已完成,预计2024年全线通车。
智慧新扩建,“双区”新通道
粤东经济腾飞又一强劲交通“大动脉”
作为广东投资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广东交通集团所属广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深山西改扩建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克服困难,践行国企责任,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智能制造方面下功夫, 并通过打造“智慧新拓展”“双区新通道”品牌,努力打造改扩建领域新高地,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汕西高速是沈海高速(G15)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12月建成通车。是连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粤东的主要通道。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是广东投资最大、里程最长的项目。项目起于汕尾陆丰,向西经汕尾、深汕合作区、惠州、深圳,最终止于深圳龙岗,全长约146公里。扩建完成后,整个项目将由原来的四车道改为八车道,路基由24.5米拓宽至42米,设计速度由100公里/小时提高至120公里/小时,将为粤东经济腾飞提供更强的交通“大动脉”。
智造深汕,引领扩建
应用创新技术50余项
“作为服务‘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努力打造产业‘新高地’。”神山西改扩建工程总工程师邱介绍,项目始终将“智造深汕,引领扩建”的建设理念融入项目建设过程中,勇于进行技术创新,推动项目发展。
比如项目引进的省内首条小型预制构件自动化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由机械自动完成,实现了24小时连续自动化生产,产能比原来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5倍。通过自动化生产,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流水线各功能区智能连接,配合机械臂、传送带等机械介质,布料、成型、维修等操作环节可一次完成,充分发挥集中加工、集中生产、集中供应的效用,每道工序均由平台实时监控,严格控制每道工序质量。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中,这条小型预制自动化生产线以不一样的“速度与激情”夺得了大赛金牌。神山西改扩建工程一系列微创新技术最终获得一金三银一铜。
截至目前,应用创新技术50余项,共有6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为国内首创,包括已建成的预制构件小型自动化装配生产工厂、预制梁板混凝土骨料加工搅拌机械振动装配智能制造工厂、新型全高系列装配式预制挡土墙设计施工成套技术。有一个
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山西改扩建项目部在规划松子坑大桥建设方案时,将水库水源保护作为首要考虑,深入了解东江水源和深山西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多次与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局和施工单位共同考察大桥建设现场,克服安全生产、环保措施、工程建设等重点任务中的困难,努力将桥梁建设对松子坑水库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最终选择采用右幅拼接伸缩桥整体改扩建方案,减少了桥梁占用面积,避免了对水源的直接影响。同时增加了防抛隔离措施,增强了桥梁的防撞性能,完善了排水措施,增强了松子坑水库的防护能力,彰显了国企的责任担当。
在神山西改扩建线沿线另一节点仁山镇雅坡脚滨海景区,施工队发现,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道引导来自珠三角的游客,且乡道被高速公路三次下穿,视觉效果和驾驶舒适性极差。一旦发生小的刮擦事故,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拥堵,影响当地群众的出行和景区的经济发展。
展十分不利。本着为民建路、造福于民的初心,深汕西改扩建项目部将深汕西高速左侧拼宽扩建侵占的乡道,置换到现状高速右幅,优化后的乡道路基宽度由6米提高到12米。为确保扩建过程中乡道保持现有通行能力,通过技术攻坚,将道路施工对当地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将乡道改为一次下穿高速公路,让沿线群众行车更安全更舒适。
文: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