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姬旭
如果你是一个潮人,你一定去过以下时装专卖店:KKV,THE。
色彩师,X11,或KK馆。它们的母公司KK集团于11月4日披露了IPO招股书,正在对港股产生影响。
得益于资本的加持,公司近年来疯狂扩张,2018年底只有80家门店,现在已经扩张到680家门店,其中大部分是拥有上千套公寓的超级门店。但2021年后,公司开业速度放缓。KK集团选择在高速增长期上市,可以获得比平停期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估值。
门店的快速增长推高了公司的营收规模,但经营效率却不容乐观。KK集团自2018年以来陷入深度亏损,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账面亏损总额超过64亿元。简而言之,如果公司不上市就太晚了,现金流和投资者信心也是如此。
逆势崛起
在各大城市的商业区,你经常会被一家用黄色容器装饰的超大型商店所吸引,它展示了年轻人需要的一切,从美丽和时尚到家居和美食,往往会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打卡圣地。
这是KKV。当然,KK集团旗下的其他潮流零售品牌,THE COLORIST,X11,KK馆,都有这样的属性。
2015年底,几乎从未接触过零售业的80后IT人吴嗅到了进口商品的爆炸式需求,在广东东莞创办了进口商品集合店馆。依靠锐货的体验服务,一炮而红。第二年,该公司获得深圳创投的种子轮融资,并开始资本化以拓展张之路。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KK集团的融资从A轮到E轮非常顺利。深圳创投、经纬中国、黑蚂蚁资本等机构相继入市,公司从一级市场拿到了20多亿子弹。
在资本的加持下,扩张加速。KK馆的定位是一个注重终极性价比的迷你生活收集店。2019年初,公司推出了强化版KKV,以精致生活系列为主的新一代主力店。那年年底,美容潮流零售品牌
COLORIST出来了。2020年初,推出了第四种业态——万超集合店X11。
去年,零售业面临压力,但KK集团逆势扩张。其门店数量从2019年底的211家增至556家,成为中国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增速在十大潮流零售商中排名第一。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680家门店,包括KKV315、THE COLORIST247、X11 21和KK馆97。
近年来,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股新消费的小旋风。2020年底,“万超第一股”POP MART登陆港交所,最高市值飙升至1500亿港元,有所作为。
今年7月,KK集团完成由JD.COM牵头的3亿美元战略投资,投后估值30亿美元,指IPO。11月4日,公司正式启动对港股上市的冲击。
连年亏损
但进入2021年后,KK集团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
2018年末,公司旗下门店数量为80家,2019年和2020年分别净增131家和345家。2021年上半年,公司门店增加了84家,2021年7月后的4个月左右,又增加了40家。
该公司计划在2021年和2022年开设290家新店和270家新店,扩张较少。而且,最终能存活多少也不得而知。
毕竟公司所有的品牌序列都已经批量关闭了。仅在2021年7月后的四个月左右,KKV门店就关闭了19家门店
COLORIST关闭了22家门店,X11和KK馆分别为4家和27家,共关闭了72家门店。你知道,那个
COLORIST和X11才运营一年多,KKV才运营两年。
KK集团今年的调整期不仅仅是放缓那么简单。公司加强了门店直营,准备集中力量拓展KKV业态。
2018年末,公司旗下加盟店数量占比66%。截至2021年6月底,加盟商比例已降至55%,其中近8家成为franch
KKV主集合店于2019年5月推出KKV2019,如今已成为公司业绩的支柱。不仅门店数量最多,而且因为单店面积最大,恐怕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业态的面积。今年上半年,KKV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0%以上。
业务扩张放缓应该与公司近年来的业绩有关。2018年至2020年,KK集团营收分别为1.55亿元、4.64亿元和16.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948.5万元、-5.15亿元和-20.17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6.83亿元,净利润-43.97亿元。
剔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等因素,上述报告期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4179.6万元、-7695.1万元、-1.71亿元和-3846.2万元。
能否盈利
KK集团的潮流零售业务能否实现稳定盈利?
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确实有一些良性信号。2021年1-6月,公司营业利润连续三年结束亏损,录得2575.2万元。
然而,从正营业利润到公众
司真正开始赚钱,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同时,公司经营利润率提升,主要原因为综合毛利率大幅提升6个百分点,运营层面的提升并不明显。公司旗下最早期的业态KK馆,2019年和2020年的同店销售分别减少4.9%和36.2%,2021年上半年增加1.9%;今年1-6月,THE
COLORIST和KKV同店销售分别增长0.4%和11.3%。考虑到去年的特殊情况,上述三大业态的同店销售,应该均处于下降趋势之中。
将来,KK集团综合毛利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公司主推超级大店KKV,门店租金和人力资源成本日益高企,盈利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商业模式。公司根植于Z世代人群,借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内循环东风,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但本质上还是卖货的生意。消费者会因为门店颜值进店,会为了消费体验等买单,但高价格不会让她们长期停留。
KK集团的新消费同伴们,各自突出了核心价值,比如说泡泡玛特的IP运营,名创优品的低价策略,海伦司小酒馆规划中的前店后厂模式等等,公司有什么呢?
得益于一级市场持续输血,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仍然在高速扩张业务。如今比持续盈利更迫切的,还是到港股上市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否则故事都要讲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