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业失败的典型例子,这一次ofo连一张“脸”都不要了!
据媒体报道,ofo商城近日推出拉朋友退押金功能。你没看错。为了退还199元押金,他们把心思都放在了“换新”上。
在用户脸上出现问号的情况下,ofo商城还推出了好友订单奖励和充值退款功能。
根据ofo的“新”玩法,在拉朋友退押金的“活动”中,邀请的朋友越多,退押金越快,而且不会封顶;在朋友下单奖励的“活动”中,单个阶段对应的每个人都有奖励,最高可达40%;在特别充值活动中,用户只要充10元钱,就会立即返现2.5元钱。
众所周知,用户作为互联网经济的底层逻辑,各家平台为了用户增长已经到了绞尽脑汁的地步,据某知名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拉新的成本已经超过25元/人,而此前快手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按照快手月活净增人数4410万人计算,其单一的月活成本就高达264元。
也就是说,每拉一个新人,其“成本”可能等于押金,所以不得不说ofo的算盘打得真好。
果然,ofo的做法引起了公愤,获得了流量。在社会的强烈谴责下,他们还是一意孤行。那为什么西奥“丧良心”的做法被忽视了呢?为什么他们每次都那么鲁莽,无底?
数据显示,ofo官网于2018年开始“停看”。目前ofo的APP已经成为类似电商平台的返利商城,里面商品种类繁多,从餐饮到美容护肤,再到家电等。而供应的全是一些大型购物网站。
换句话说,ofo是利用自己的“流量门户”,以1600万欠费用户为基础,引导各大购物网站。
不难理解为什么ofo的精彩操作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这个精彩的操作之前,ofo在2019年就开始了这个操作,从最初的“购物返现”到“存款兑换商城币”,再到后来的“存款兑换P2P资产”。
自从共享单车生意失败后,ofo的每一步都创造了话题。这些看似荒谬的操作背后,其实是流量思维。
拥有1600万“付费”用户,还能从各大电商身上薅到羊毛,且ofo得到这部分费用,也不会用于用户的押金返还。
我们试想,如果每一次制造“话题”,按照100万人消费,每单平均25元获利计算,那么一波ofo所赚费用就可高达2500万。至于这部分费用最后的流向是哪,外界不得而知,而他们内部清清楚楚。
为什么不呢?
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敢如此鲁莽,是因为惩罚太少了。
早在2019年1月ofo倒闭之初,ofo的很多高管就逐渐退出管理层。当时,戴巍在ofo最后一次年会上立誓,“就算跪,也要走到最后”。现在看来,戴伟的做法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策略。他不仅没能“跪”到底,也没能扛起责任。
2019年6月,法院认定ofo经营主体“东厦大同”名下无可执行财产。因此,在接下来的几轮处决中,ofo一次又一次地“逃离天堂”。
2021年7月6日,据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消息,ofo主体公司被罚款5万元。根据法院判决,自2019年底起,东厦大同(北京)公司不再退还ofo平台承租人返还的保证金。经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责令改正后,押金未在规定期限内及时退还承租人,承租人拒不改正。因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申请强制执行ofo公司。
天眼超信息还显示,9月27日,东厦大同(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再次成为背信执行人,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其背信的具体情况为”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据悉,ofo目前共有43条失信被执行信息,被执行金额高达5224万元。ofo之所以敢“顶风作案”,是因为在过去的执行中,法院不仅找不到ofo的总部,还欠用户少量押金(有的用户是99元,有的用户是199元),所以用户不会因为押金199元而对ofo“坦诚相待”,这让ofo的很多既得利益者有机可乘。
总的来说,我认为1600万用户的存款不是一个小数目(非法集资可以适当定性),必须有人负责。如果ofo和一群高管逃避责任,那么这就是对用户和创业者的不尊重。
因此,我认为必须重启对戴伟和一群高管的问责,否则这种荒唐的闹剧只会让用户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