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吉林省松原市一个偏远村庄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马。
小时候,马身体不好,经常请假,学习跟不上进度,成绩越来越差,导致他渐渐失去了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初中毕业后,父母不想让他还年轻的时候就过早地进入社会,最后决定让他去技校学一门技能。
2017年9月,马来到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机械加工和数控。
因为家里并不富裕,务农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所以马一心想通过学习技术把父母从那个偏僻的村子里救出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第一学期开设的理论课非常枯燥,这让马始料未及。然而,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许多问题在实践操作后逐渐被理解。
一年后,马掌握了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经过学校选拔,大二学生马顺利进入学校集训队。训练是艰苦而充实的。在训练中,他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2019年9月,马参加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振兴杯吉林省选拔赛。经过7个小时的比赛,他以吉林省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全国比赛通行证。
为了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决定将马送到广东国家竞赛基地进行训练。
在国家比赛基地的训练中,马深知自己与优秀选手还有很大的差距。比赛不仅衡量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还衡量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导师为马量身定制了大量的个人和综合训练,提出了高于全国大赛技术要求、测试要求、规则和体能的训练标准。他们每天总结当天的经验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心理、体能训练,使马能够快速掌握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和加工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整套零件的加工,马顶着广州40摄氏度的高温,除了吃饭、睡觉、训练,每天都要在车间训练14个多小时。车间里先来后走的玩家。马贾森知道,如果他不想被落在后面,他必须努力工作。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他不仅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了技能,还逐渐养成了勤奋刻苦、刻苦钻研、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当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美丽的杭州举行时,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在国家竞赛基地一个月的训练,马经过7个小时的实际操作和2个小时的理论知识竞赛,最终取得了全国第七的好成绩,成为本届吉林省队4个项目12名参赛选手中唯一的赢家。根据竞赛政策,三年内获得6-20个工作(岗位)并来到杭州工作的选手,可被认定为杭州E级人才,并享受每月2500元房租补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对于一个没有离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生一次的好事。留在杭州可以提前实现他“把父母从那个偏远的村庄带出去”的梦想.
2020年7月,马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待遇优厚的杭州,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回报自己出生长大的黑土地。他留在母校,成为一名实习指导老师,教学生操作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
马生平第一次当老师,刚开始工作时并不顺利。他的年龄和他的学生只有几年的差距,这让他在刚从学生变成老师的时候感到很大的压力,有一段时间没有适应。马贾森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不仅很快适应了这个身份,还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学校培训班的培训,把比赛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了同学们。
一路奋斗,一路伴随着“绝地反击”。
如今的马已经炼成了钢铁。他希望转弯的技术能够发扬光大;他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那些已经变得熟练并为国家服务的人的行列中来.
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术学校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