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2500字,可以阅读御寒!
最后一章讲外交,第六十二章讲内政。这一章讲的是内政,讲的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实际问题:就是量力而行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德治国”和“无为而治”的原则,才能发挥每个人做官的自觉热情。让我们看看原文:
道是万物的主宰。好人的财富不是别人保证的。良言可得城尊,善行可添人。人不好,为什么要嫌弃他们?因此,设立天子,设立三公。虽然有拱墙,但还是坐在这条路上比较好。古代这么贵的原因是什么?不,自找的,有罪避恶?因此,对世界来说是昂贵的。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万物之秘。善于做事的人视其为珍宝,不善做事的人受其保护。
我看过很多文章和书,99.9%的人把“好人”和“坏人”解读为“好人”和“坏人”。
不管这一章是否与人类的善良有关,在老子的思想中,“善”与“恶”在品质上并没有对立。第二章明确指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善是善,他们并不擅长自己”。据我统计,《道德经》中有52个“善”字,大部分表示“擅长”,少部分表示“善恶”,也用于示范或反对,而不是表示善恶之间肯定有对立的立场。在这一章中,如果把“善良”和“不善良”解释为“善良”和“不善良”,就相当于老子对“善恶”的认可。这不符合老子的思想。
那么,为什么道的应用是善于做事的人的宝藏,是不善于做事的人的保障呢?
因为善于做事的人就是那些用“无为”原则做事的人。“无为而治”似乎获得了魔力。应用的魔力在于一颗心,重点是对的。不管你做什么,一切都是小菜一碟,即使是治理一个大国也像是煮了一点新鲜。但我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有悟性,都擅长做事。即使他们有悟性,也不一定擅长做事。从认知到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不善于做事的人一直存在,而且还大量存在。根据著名的第28定律,在一个组织中,20%的人做80%的工作,也就是说,不擅长做事的人最多占80%。不要惊讶,这是一个真实的现象。自古以来,“能多劳者多得”,农村俗话说“能做者,有闲者必看”。能做不成问题,多做少做不成问题。问题是如何让大家都舒服。遗憾的是,在一个“有前途”的社会里,让每个人都舒服的问题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工作太多不舒服是正常的。问题是做得越少,做得不好就越抱怨,越不努力就越惹麻烦。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哪里能通情达理?
然后在无所事事的社会里,
“道”成为平衡这一矛盾的秘诀。因为在无为的社会里,做事不再是为了“欲”,而是真正成为一种事业。“好人”服从道,道是“好人”的宝藏,“好人”也成为人类的宝藏。“待人不近人情”受道的保护,即使你不善于做事,也不会变成“弃人而去”。“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是这样吗?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好词能被城市尊重,即第27章中描述的“没有瑕疵的好词”;善行可以加人,就是那些“没有善行痕迹”的人。善于做事的人,说话漂亮,做事圆满。按照现在的话说,这些都是加分项,可以提升个人气场和魅力。但是,要求大家以第27章的“五善”和第54章的“二善”为基准,有点不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总有笨手笨脚的人。就像【三尖两刃心】一样,眼高手低的人攫取了很多。他们会“抛弃我们”吗?老子说:不行,不能扔掉。我生来就是有用的。你不能扫大街。你可以随时打扫厕所,所以没有人可以抛弃它,一个也不能!圣贤总是善于救人而不抛弃他人;总是善于保存东西而不抛弃它们。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下,“因材施教”成为共识和常态。如果你有能力,你永远不会埋葬它。想偷懒,没办法。你没有本事是不可能想上位的,因为你上去没有太多乐趣,也没有太多利润可赚,因为大环境不吃香,没有“欲望”“利润”这种概念。如果你身居高位,做得不好,除了出丑还能得到什么?
所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里,你再也不用担心失业了。总有一份工作给你!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回到现实世界,老子处处看到“反面”。立一个天子,立三个官吏升官,要有仪式感。也是一座牌坊和一匹驸马。到目前为止,有关于什么级别的汽车和多少个方形办公室匹配的规定。但是老子喜欢讲真话,搞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这只会放大对“欲望”的追求。对于这些官员未来的治理,对于提高各行各业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氛围,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不妨向《道德经》学习,掌握“无为而治”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老子接着解释:我为什么反对那些傻事,因为古代道治国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以道治国,无为而治,并不代表一下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而是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有罪,所以“道”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p>难道“道”有神灵之效,可以免于获罪?不是的,这就要结合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进行理解。不以道治国,必然就是失道失德后的选择,那就是“以正治国”从而“其政察察”,在这样的“有为治理”下,必然是祸福相倚,功罪相复。在“无为而治”下,人与人的差别最多是“善于做事”和“不善于做事”的差别;而在“有为而治”下,“善于”和“不善于”反而不是差别,“善”与“恶”才是区别。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体两面,须臾而转,没有人能说得清!
如果按老子的思想,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无为而治”,从古以来那些“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十有三”,是不是就不会“动之于死地”了呢?是不是就可以“有罪以免邪”?
再回过头来加深理解“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一句,是不是就更明白了――善于作事的人在“无为而治”的环境里更能充分发挥“无为而无不为”的能动性,道对他来说就如同至宝;不善于作事的人,也不会因能力不足而得祸获罪,而是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谅解,只要他尽心尽力就可以了,根本不会有后顾之忧。这就是“道”激发人心的奥妙所在。
像六十二章这样文字简单、逻辑清晰的章节,如果理解了老子的思想、《道德经》的主题,并对社会实际有一定的感悟,解读起来是一点障碍都不存在的。然而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解释,真的是令人叹惜。总结起来,理解有偏差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老子的思想还没有系统把握,二是对《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没有系统理解,三是对历史现实没有深刻感悟。这三方面的脱节,导致对各个章节解读得支离破碎。文后发这一通感慨,与读者共勉。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