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型创业项目招商加盟,陶艺店创业计划书

  

     

  

  作者:申红梅   

  

  当水冲进碗中,油腻的油脂和甜味瞬间消失,干净的碗慢慢显露出原本纯净的面貌。水灵而简单的物体,如果你把它们摆放整齐,它们会显示出秩序和规则;如果你让他们分散,他们会对这种情况感到满意。物体似乎没有生命,所以我们可以随意处置它们。事实上,他们不是。他们的介绍潜在地揭示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有一个打了补丁的碗,是爱情专属的;林床边的飞机残骸是海水的沉淀物。不管是小说还是现实,每件事总有一件事你会一直记在心里。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的生活。   

  

  作家沈荣军的《天青色等烟雨》,委托陶瓷谈人生。他梳理陶瓷发展简史,注入个人活力,把“我在等你”藏在每一件陶瓷里。在收藏和欣赏陶瓷的过程中,他用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陶瓷、作者和读者之间宣传一个美好的日期。   

  

  陶瓷与日常生活约会:“我在等你”,“我”是陶瓷,而“你”,是日常生活   

  

  这里的日常生活不仅是汇聚时代精神的日常生活,更是独特个体的日常生活。   

  

  沈荣军避开枯燥的陶瓷专业知识的介绍,学习高居翰的“叙事艺术史”笔法,纵向联系陶瓷美学发展的各个时代,期望写出时代变迁中的陶瓷之美;横向铺开时代具体的典型陶瓷器皿,渴望进入陶瓷创作的微观环境。他把一件件瓷器放在日常生活毯子的中央,既突出了陶瓷在书写中的中心地位,又避免了这些器物被孤立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纵向串联,日常生活的地毯编织着历史、政治、经济、审美心理和哲学思想。写古代陶器,他希望陶器站在母系氏族男女分工的社会秩序中。在写魏晋南北朝时,他用“竹林七贤”的砖画来表现文人在动荡的时代用恣意放纵来争取精神自由。为了突出唐三彩对生的怀念和对死的寄托,他写了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开放和宽容。元代写青花时,他注意到整个瓷胎和釉色变化很大。他写出了民族融合的微妙心理,看到了蒙古统治下的海天崇拜与汉族的土地崇拜的巨大差异。他看到了清朝五彩斑斓的瓷器,专注于文人处理现实和梦想的方式。   

  

  书中把宏大的思想和时代背景都作为陶瓷的个性化背景,以不侵犯陶瓷主角地位的背景姿态展现出来,展现出孕育不同世代陶瓷的独特的时代美学。时代的审美叙事向我们展示了陶瓷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作者的笔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线条,使每个时代的陶瓷都从纷繁复杂中脱颖而出。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避免把陶瓷放在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空地方。丰富多样的文化交融,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一成不变的审美延伸.作者试图将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化为文字的风云,勾勒出陶瓷华丽的背景图案。   

  

  伟大的写作理想需要具体而精准的细节来支撑,这样写作个性才不会自我攻击。在杂文写作中,沈荣军尝试用“叙事艺术史”的笔法,在搭建大框架后,也实施了独特的陶瓷案例,避免泛泛而谈。比如他写宋代的花,专门写宋人不同形状的花瓶在桌上送花;他写的是明代的斗彩,具体是鸡缸杯,写的是超越年龄和阶级的男女爱情,用昂贵的爱情证明了鸡缸杯超乎想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横展直立的陶瓷旁边,有君王、文人、工匠和站在时代图案上有条不紊地欣赏、制作和使用陶瓷的人们。书中的图片展示了他们触摸过的陶瓷。他们触摸的温度被作者用文字再现,还原到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境。这样,陶瓷和使用它的人就复活了。摆放在生活各个地方的陶瓷都有生命,使用它们的人也生活在有个人特色的生活场景中。   

  

  人们世世代代努力工作,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从历史长河中的默默无闻到被人遗忘,他们像唐颖一样永垂不朽。这个过程是他们旋土、弄形、变釉色、形成工艺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美的观念没有积极追求的过程。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陶瓷胎如何变得细腻坚硬,釉色如何表达内心,雕刻如何独特。专业技能日复一日不断打磨,才能达到非凡的专业意义。他就像一个陶瓷匠人,关注日常生活,偶尔也不可避免地在日常河流中带来艺术升华,坚定不移地接受日常生活积累带来的自然变化。这些具体而微小的人的精神和力量在沈荣军的笔下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在沈荣军的作品中,各种身份的人看似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塑造力。长期优雅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历代帝王文人的优雅精致。这种生活给了他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理想,让他们动摇了世俗的人沉溺于没有精神的日常生活。在长期平凡而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普通人宝贵而真诚可靠的生活体验。   

  

  优雅与世俗不断交融,作者赋予它们同样可贵的地位。于是,水滴石穿的日常裂变产生的美不断被创造出来,日常生活也不那么枯燥。这是日常生活进入美学的必要渠道,也是沈荣军想要提供的克服沉闷和平庸的生活方式。   

  

  尝试《叙事艺术史》的笔法,作者纵横交错经纬,从内向宁静到丰富复杂再回到宁静,以陶瓷为代表的物与人的美好关系展现了人内心发展的轨迹。它们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延伸和时代的延伸。而时代的延伸最终凝结成文化。欣赏他们的人被点燃,抛向空中,范围很广。   

博和深刻的机会。作者用以陶瓷为具象,实际上探究的是日常生活美学的发展、流变和传播,甚至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他期待日常生活的清流,获得从“时代的审美”向“文明的耐力”延伸的希望。他将内心的感受和陶瓷的釉色晕染在一起,用充满情绪的颜色变迁,回到了瓷器使用者的身边,想象文化长河中的“此刻”。于是,各种人物与静置一角的瓷器一起发生感叹,对似曾相识的生命情境一起发生共鸣。

  

这样的写法,使我们读这本书更像是去赴一场约会。约会前,有期待,有对瓷器的想象;约会中,有慰藉,有对精神的靠近;约会后,有沉思,有对文化的反省。

  

陶瓷与作者约会:“我在等你”,“我”是陶瓷,而“你”,是作者

  

沈荣均根据釉色和胎质的流变,用实物与心灵高度契合的方式,来展示内心。他写这本书,并不只是想站在陶瓷旁边,做一个安静的欣赏者。而是想用创作之火,烧造一件叫“沈荣均”的瓷器。外在安静,内里丰富。

  

这把火,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续升温。这本文集,贯穿了他的陶瓷收藏经历,也贯穿了他十几年的散文随笔创作。最重要的是,其中展现出他对当下日常生活的点滴思考形成河流的过程。

  

书中处处都闪动着作者自己的身影。《幸福俑》中说唱俑皱纹微笑着,持镜俑戴着手环,陶舞女俑定格在舞蹈的瞬间,这是汉朝天府的安逸生活,也是作家生为一个四川人的自在生活。《赴死之犬》中写到鸡鸭鱼猪狗马等生灵,除了表现汉代人们丰富的日常,也是作家对动物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动。《青花的尖叫》里打碎的瓷碗,有他对母亲的想念。《官窑美人》讲朋友对官窑的推崇,感叹朋友将最脆弱最柔软的爱情装进在最隐秘最安稳的官窑瓷瓶中,来应对现实的婚姻生活,也是他自己对爱情的思考。钟情于白瓷,他唤起一代人关于白糖细腻柔和的儿时记忆。

  

不仅如此,作家还通过对比将古今日常生活的变迁写进了文字。《魏晋时光》中,他从诗人笔下的牛车开始,回顾车驾发展史,感叹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慢生活,感叹那个时代人们“把时光弯曲,然后拉长”的细致与释放。对比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他担忧这种“快”,会让当代人忽略很多生活的细节。在作者笔下,宋朝的科举和当下的高考形成对照。在古代,宋真宗《劝学诗》用“吃饭、住房、爱情”等利益牵动学子无可厚非;在当下,学子读书、考试更倾向对“梦想”的追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文字中,他发现不能片面陷入功利评价的漩涡,更应该涵养平和的心态,重视从古至今不同的生活姿态中相似的情境。在《古窑》中,他叹息工艺的流变。小徒弟已经习惯了远离手工的生产流水线,陶瓷烧造成为了工匠敷衍生活糊口的表演。在变迁中,沈荣均试图表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对话,虚无和实在的共存共生。

  

文字的来回穿梭,让我们看到,时代在变,但从古至今人们对丰美幸福生活的不倦追求不变,日常生活的延伸永远在继续。

  

这本书特别的地方,还在于沈荣均处处显示出对女性的尊重。他固执地认为《让泥土站立起来》,承受生命生生不息的是女人,是她们围在火边跳舞将泥土扔进火中创造了陶。他把对爱情的想象装进陶质红盆,主动勇敢的爱是来自《诗经》中“婉如清扬”的女子。他认为,女祖先们懂得呵护一次次端详的对象,还能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他认为,“摇钱树”是母性意义的神树。他笔下的瓷女是软语绵绵,淡定如水,能把握微妙的分寸。他读出易安词女儿的怯弱和文人的隐忍。他洞悉出男子承受不住的时候会看月亮,而月亮在他笔下就是女性,肯定了女子的坚毅。他将拥有的瓶子取名“月、影、梅”,是三个元朝的女子。他让青花尖叫,想让母亲回到他的身边。他说官窑是绝世美人,在等待某个读书的男人。他说那十二花神杯是十二种女性……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对器皿的女性关注,与对瓷器倾注的温度是一致的,陶瓷美丽细腻和脆弱锋芒更接近女性。

  

陶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作家的个人生活和观点。他在书中多次讨论“幸福”“女人”和“内心”。书中隐藏着作者自己在各种情境摸爬滚打的痕迹。他学习一只安静的瓷器,张开安静的嘴,居于角落,把生活养成一枝花放进幽深的瓶中。这种将生活给予的颜色养成花朵,安静开放,用尽生活的全部力气去保持美的姿态,令人感动。于是,陶瓷等到了收藏家的关注,收藏家等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追求文艺范生活的能幸福的自我。

  

作者与读者约会:“我在等你”,“我”是作者,而“你”,是读者

  

作者和读者的日常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再高明的作者都要进入日常生活,再普通的读者也会有精彩的人生细节。通过各种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情趣兴致的寄托和养成,沈荣均想要打破以往人们对历史和其中渺小人物和事件的惯常思维。他的写作理想里,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又要有对未来的指引,从而让当下的生命状态鲜活强劲。作者让读者与三千年来瓷器和瓷器的故事相遇,指引当下陷入现实泥淖的大多数人重新思考。这种指引,因为阅读,进入了大家的独家记忆。

  

严肃的学养和日常的趣味都在作者的笔下延伸。追溯延伸的源头,就是他的陶瓷日常生活,就是陶瓷发展史上的几千年人们在变动不居的朝代更替中永远不可能消失的普通平凡而不平庸的日常生活。作家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相遇、碰撞、惊叹,进入想象的世界。在欣赏美的同时,他把故事、想象和自我铺开在我们的面前,处理那些逃不开的情绪与现实。既然逃不开,那就选择一个美的方式应对。于是,作家开始欣赏自我的生活,用冰冷的美提纯现实世界,使得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进入美的沉思。在沉思中用尽全部力气得来精神的飞升,正是沈荣均和芸芸众生都需要的超越。

  

作者:申红梅,女,文学硕士,“85后”评论家。现居四川)

  

  

_《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1月12日第3版_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