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新人进入产品经理行业,难免会遇到困难或迷茫。这时个人需要思考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和能力提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产品经理的成长方法,可能会对你很快进入这个行业有所启发。
文章大纲
我最近很忙。整个四月我都处于紧绷状态,有一点起伏。星期天,我只是从繁忙的日程中休息一下,开车送两三个朋友去海边。
每次去那里,大海总是那么的慷慨,海风和浪花还在涌动,每次塞进我嘴里的海水都变咸了。在海里游泳,让海浪拍击,游累了就坐在沙滩上,吹着海风,喝着冰镇的饮料,聊着天。
我非常喜欢这一刻。虽然没有陶渊明回归自然那么稳定,但摆脱城市后的生活主人翁感会让我很满足。这也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时间来回顾我的经历。
仔细回想,马上就要毕业两年了。在这期间,我经历了无人带来的野蛮成长,工作的压抑和不成就感,甚至经历了事业成长中的迷茫和焦虑。说实话,每一个问题都让我觉得很痛苦。
整个过程,我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写了这篇文章,看看我做了什么,也给朋友们一些参考。
# 1.没有指导怎么变得专业?
刚加入公司的时候,不优先了解业务和用户,让我吃了大亏。
记得接手第一个存储需求,慌了,启动不了,整个需求文档,还没有解决问题,已经开发出来了,吐了。
被冤枉后,我开始抱怨上级不靠谱。后来发现不知道需求的起点在哪里,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真正的需求要结合业务场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回归真实场景。为了熟悉业务,我申请了一周的仓库实习。白天,我帮销售人员搬仓库里的货,用笔记本记录他们反馈的问题。晚上,我坐在仓库的办公区里使用
VISIO梳理了流程图。
实习了一个星期,对现场有了一定的熟悉,画的流程图也一直和我合作至今。此外,通过结合订单到仓库、物流到金融等系统的交互过程,处理问题更有组织性和效率。
随着小需求的逐渐积累,大项目接踵而至,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因缺乏从零到一的项目经验,想干活,却不知道范围在哪。.
但实际上,不管多复杂的问题,本质上是由众多小问题组合而成。如果我能清楚项目目标,还能找到相似的案例,那不管多大的问题,都能有迹可循。于是,我把项目拆解成:项目目标+相似案例+具体任务,可以分阶段去解决。
为了知道目标,我需要知道这个项目是给谁的,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比如通过“善于经营”,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前辈花钱咨询,线下找到用户喝咖啡,在交流过程中与用户成为朋友。
为了寻找案例,通过阅读《决胜B端》和SaaS课程,我们定期从零到一总结规律,模仿其他产品的核心模块,一点一点产生产品架构和功能原型。
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实践,我跌跌撞撞,终于把项目推上线了。开心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帮我复工。到目前为止,这篇文章仍然有喜欢我的朋友。
现在看来,过去半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不仅升职加薪,领导还夸我“专业”。
其实,专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结合到自己身上,就是一股对问题专研的特质。
总的来说,刚加入公司,没人带是常事,初期要吸收足够多的业务知识,尽量和用户交上朋友。其次,接手大项目,学会按照:项目目标、相似案例、具体任务进行拆解,并想尽办法找到身边的资源,推动执行。
最后,把需求当成自己的工作,定期重复,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 2.如何根据目标做正确的事情
工作一年后,我转到了开放业务线,为外部电商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我发现日常处理的需求都是来自于业务,对需求缺乏自己的见解,一直在做执行,毫无成就感。
我不能对这个要求发表意见。我以为只要我研究了足够多的竞争产品,我就能找到想法。结果能整理出来的,老板说不够具体,看不出商业价值。
faint !意识到方向的错误,开始把重心放在公司现状和目标上。
和往常一样,我整理了业务目标。拆解成:目标背后的问题 + 解决路径 + 关键且具体的任务。
对于当时的团队来说,降低内部成本,提高业务收入是团队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比如“降本”: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内部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提高效率的地方?再比如“商业收入”:用户选择我们的产品,他们想做什么,比如
果做了,能否促进双方的交易。基于这种思考,我发现很多业务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成本,于是把背后的大小问题全都列举出来,整合这些问题制定核心的优化方向。比如我给「财务」模块定的是应收应付的完整,还有一些财务数据可视化,然后再结合方向来梳理具体要做的事。
庆幸的是,团队给予了支持,也有新的产品同学加入协作。记得那天有一个模块上线,产品同事打趣的说:感觉你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快,我说:可能我比较幸运吧。
现在回头想,其实是做事情思路转变。
以前想着如何执行、如何高效。后来慢慢学会站在团队角度,去看业务目标是什么。并结合现有的业务,主动把目标背后的问题找出来。最后,大胆自信地去推动问题的解决。
# 三、职业瓶颈,用创业心态向上生长
年前的一次考核晋升通过后,我开始管理一个 7 人组成的小团队。
开心之余,也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焦虑。个人觉得,做产品需要入行先尝试,保持做精做细的耐心,然后在业务侧摸打滚爬,做大做强。
初期大家都是初学者,想要往上更好的发展,一定会面临企业经营、赚钱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多业务的项目积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换一份工作,去接触一些电商行业前端业务,比如运营、营销、商业化等。
虽尝试过后拿到 offer,但依然犹豫,因为给的 offer 还是在相同领域(tms/wms/oms)充当一个执行者,并没有达到预期。
焦虑、迷茫、浮躁很长一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
换工作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毕业一年半,依旧要以沉淀为主。我现在要解决的是,我能否在现有团队做好管理的同时,还能做好其他方向的业务。
于是,最近的五个月,我开始在现有团队中,思考如何做一些现在缺少、但长远来看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起初我从业务入手,看看负责人做了哪些规划、是如何做的。另外,通过研究跨境电商行业报告,看些前沿信息。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功而返找不到方向,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收获。
首先,大多数业务负责人遇到问题,会站在经营的角度,结合业务链条来做方案。好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是小鱼,就要想办法吃饱,还不被天敌消灭。其次,负责人做项目规划前,会优先思考业务规划。得想清楚生意怎么做,遇到什么问题,才能知道具体准备什么。
此外,市场同行服务商多如牛毛,企业想要立足头部,需要完善线上 + 线下的服务过程,把自身的产品做稳定,实现电商平台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过后,基于现有业务,我想构建一个线上+线下服务的经营思路,并且基于这个思路去想内部要做哪些产品,他们之间是如何协同。
经历漫长的一个半月,我把产品规划进行文档整理,和各个业务部门的老大多次沟通调整,最终产出一份可落地的方案。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它帮助我向更高的台阶跨越:以业务负责人的角色,帮助公司制定目标,并想办法找资源落地。
但我知道,我做的还只是皮毛,接下来还有更大的挑战。
其实,很多职业瓶颈上的问题,都可以先尝试,先做精细。再想办法利用现有团队资源,找到自身 /
团队需要,且长期来看是有价值的事情。主动换一个方向,去拓展不同的领域。
有时候,好的机会就是这样主动打磨出来的,而不是等别人来安排。
本文由 @Leam Grow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