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餐饮加盟,自助餐加盟店10大品牌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那不就是快消品产业链里的下水道吗!”一些零售商在谈论临时商品时也会给出类似的评论。众所周知,围绕临期商品业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发展,包括制造商、分销商、经纪人、配套平台和临期商品超市,吸引着资本方、产业链上下游等各方的投资。   

  

  在这条产业链中,有像“好卖”这样的连锁超市,年销售额已经超过5亿元,计划开设100多家加盟店。也有依托淘宝、JD.COM等电商渠道的线上平台。其中,“好食期”平台在创业两年后获得阿里巴巴独家C轮战略投资1.1亿元,年利润在千万元左右。   

  

  如今,在成都、上海、南京等地,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临时商品超市逐渐增多,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家和经销商纷纷参与。可以说,临时商品正在从过去给零售商和经销商带来亏损压力的“包袱”转变为有多种实现可能性的“掘金之地”。   

  

  据了解,毛利率在30%-50%左右是临期商品的主要优势。比如陆角巷的那杯冲泡奶茶,天猫超市零售价8.3元/瓶,3月9日临时商品匹配平台“超级供应仓”批发价1元/瓶,可见价格空间较大。   

  

  同时,凭借低价引流属性,也是目标客户从价格敏感的中老年客户向年轻消费者扩散的典型卖点。在互联网社交活动平台豆瓣,有一个名为“我爱暂食”的群,固定成员近3万人。追求性价比,遗漏和早期采用者是他们分享和购买临时产品的主流心态。   

  

  零售价便宜到三折,保质期还剩三分之一左右,不会影响使用,成为临时商品吸引消费者的吸引点。围绕临建商品布局,自营采销平台、信息匹配平台、终端连锁超市等多种业态也有所发展。成都一家乳品经销商在当地开了几十家临时超市,倾销库存,发展副业。   

  

  然而,临期商品产业链也面临风险压力。   

  

  在供给端,如何掌握稳定的供给来源,降低跨区域物流成本,如何管理商品,是其可持续经营的核心问题。在运营端,如何提升门店管理能力,提高成交率,降低客户投诉率,也需要参与者寻求突破。更有甚者,品牌厂商从源头控制商品的介入以及未来监管法规的出台,可能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转折性的影响,这就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提前布局。   

  

  从“灰色”产业链到面向大众   

  

  消费者心态转变是关键   

  

  临时商品超市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其实是一条灰色产业链,核心诉求是解决经销商手中的滞销商品。而且,品牌集中度越高,越容易生产临时商品。但随着消费者心态的变化,购买临时商品被一些群体视为淘宝的“精打细算”和“失踪”行为。原本被经销商困扰的临时商品积压,变成了可以挖掘的商机。   

  

  生产临时商品有三个主要渠道。第一,受国内快速消费品分销网络特点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渠道会有相应价格体系的商品流通。虽然制造商限制了货物的走私,但仍然会有大量的“经纪人”掌握了分配货物的资源,从而生产出大量以即将交货为借口出售的货物。二是就单个区域而言,部分经销商在提货时会遇到批量搭售等问题,包括畅销品类、滞销品类等不被下级渠道认可,从而产生临时货。   

  

  最后,还有滞销商品   

  

  “刚开始的时候,一些经纪人在中间撮合,以极低的价格从经销商那里拿货,然后卖给一些特殊渠道,比如乡镇的个体店、自助餐厅、集体食堂。但是慢慢的有些经销商开始觉得,反正我低价卖亏了,不如自己试试卖。没想到效果很好,于是就有了临时商品超市。”成都某快消品经销商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目前,近期主流商品有线上线下销售终端。比如“好食期”就是一个典型的线上临期食品销售平台,其特点是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牛奶饮用水、休闲零食、方便食品、粮油调味、家居生活、个人护理保健、新鲜水果、宠物品类等临期产品。在主页上,好食期还会根据剩余保质期将产品划分为八折至六折的销售区域。   

  

  一位曾接触过好食期的投资者透露,“好食期的供给主要来自天猫超市等线上渠道,所以供给相对充足。目前年利润在几千万元左右。”   

  

  线下渠道主要包括进口食品折扣店、临时商品专营店和以临时商品为引流品类的社区超市。   

  

  其中,进口食品是引导消费者前期接受临时商品的重要切入点。由于进口货物通关流程较长,一些流通效率较低的进出口贸易商会有大量的临时货物积压,从而保证了货物的质量。再加上进口食品单价较高,即将到来的降价期会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这些想尝试进口食品但觉得价格较高的年轻消费者,是进口食品的主要客户。那些真正长期购买进口食品的中高端家庭顾客,会特别注重保质期、新鲜度等特点,但年轻人相对冷漠,只要不过期就能接受。”进口商   

品超市采购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而临期商品专营店和社区超市主要产生于后期,以国内流通品牌为主,类似于酒水饮料、乳制品等品类最易吸引消费者购买。

  

”不同消费者购买临期商品的心理不太一样,像一些价格敏感的中老年客群,看中的是价格便宜,品牌集中度越高越好;而年轻人更看重新奇特。但像母婴等品类,则大概率是做不了临期商品销售的。“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催生撮合平台

  

整合全国临期商品仓

  

随着临期商品超市在多个省份开出,如何保障货源供应也成为它们能否长久经营的关键。《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除了自有临期商品供应渠道的商家之外,大多数临期商品经营者是从临期货源交流群等方面寻找货源,而第三方撮合平台也由此产生。

  

这种平台通常是充当信息集散地功能,不碰货的平台主要赚取5%-10%的手续费,而自营平台则利用商品采销差价赚取利润。

  

货源供应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专做临期商品供应,并在各自区域中组建供货大仓,与销售终端建立长期采销关系。例如某撮合平台中就有北京朝阳一仓、北京大兴二仓、天津武清一仓、山东临沂一仓以及自营库房等涉及全国多地的仓库资源,内附商品资源及销售方联系方式。另一种则是即时性信息发布,包括一些商贸公司、经销商、社区团购平台等方面会不定期发布临期商品销售信息。

  

“从类似平台采货,很难保证稳定的商品结构,只能说平台有什么,你卖什么。而且运费大多是买家支付,所以要想采购到性价比高的货源,也不是那么容易。”一位临期商品经营者表示。

  

举例来说,临期商品大批量货源通常是在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这对于周边区域采购来说优势较大,经营者甚至可以去仓库直接看货。但对内陆省份来说,物流费用占成本费用率可从5%-10%左右,可以说极大影响经营者毛利率。

  

为此,一些撮合平台会协助同区域的临期商品经营者发起拼购活动,用以摊薄运营成本。但劣势在于成团率较低,且不同商家因为采购体量差异,容易产生费用、折扣率等方面争议。

  

而更进一步看,就有了借助临期商品采销网络发展特许加盟业务的品牌,例如好特卖等。它们的优势在于对加盟者来说具有相对稳定的供货货源,且通过加盟模式能够快速扩大规模,从而从上游获取更多议价权。

  

据好特卖官方表示,它们“已经先后与200多家知名品牌商签订库存分销合作协议,2018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并计划招募加盟门店超过100家。其单店月均销售销售突破5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库存商品经销商”。有好特卖加盟商表示,好特卖加盟费已经提升至80万元,算上好特卖的商品采销收益,可见其变现能力。

  

“当大量临期商品积压时,多数决策者不太会去考虑出货成本。因为牵扯到仓库管理费用、人力成本、滞销过期货损、仓储流转率降低、垃圾处理费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货端价格确实会做到极低。这也是临期商品买办们盈利的主要原因。”一位零售高管评价称。

  

供应链风险大

  

厂商、监管方干涉成最大变量

  

虽然消费者对临期商品的接受度提升,推动了该产业链加速发展。但从负面因素来看,临期商品依然是一个经营风险较高的“未知”赛道。

  

“因为对于品牌厂家来说,无论临期商品是否客观存在,它在市场上流通都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销体系,并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损害品牌商利润。因此品牌商对临期商品的干预时有发生。例如近期就有乳制品品牌实施控价,导致临期商品拿货价提升。”有知情人士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称。

  

也就是说,临期商品本身就是一个游离于品牌商主要诉求之外的边缘产品。而这种特性也导致供应链问题成为临期商品运营者较难攻克的痛点。

  

对比来看,常规零售渠道均有成体系的商品结构,并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计划性采购。但临期商品的本质属于“什么商品滞销了,才会有什么临期商品”,使得不确定性较强。这会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寻宝”的趣味性,但不利于其形成长期稳定的购买习惯。一旦消费者找不到目标商品,

  

他大概率会选择其它渠道。

  

而且, 由于属于临期商品,对经营者库存管理能力要求即更加严苛。他们只有保障门店周转率,才不会使临期商品成为过期货损。

  

“类似于饼干等商品虽然还在保质期内,但因为保存方式不当,或者临近过期,实际上已经受潮或变质,从而影响口感。消费者买到类似商品就会产生客诉,进而影响其复购率。对于临期商品来说,上述风险要高于传统零售商超。”有快消品采购举例称。

  

更重要的是,临期商品的监管方案尚未完全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空白地带”。相关部门只规定了过期商品的处理办法以及不同品类商品的临期界限,但对于临期商品经销过程中产生的税收、惩处等方案并未细化提出。有观点认为,临期商品产业链兴起,实际上是在“钻空子”,一旦相关条例出台,很有可能会对该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临期商品零售渠道进入大众视野,证明了若运营方式适当、给予价格补贴,消费者即能够接受。虽然专营临期商品变数较大,但传统零售商超如果能借力其处理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提升周转率、降低货损压力的尝试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