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不仅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应用场景丰富,为技术发明及其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试验田。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还可以在“无人区”打造新高地
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装备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武器。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盾构机的发展上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巨大飞跃。回顾这一追赶过程,不难发现,隧道施工中积累和完善的施工技术,有效推动了盾构机制造技术的升级。这揭示了科技创新的一个普遍规律: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从新技术的发明到成熟的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主要设备来说。重大装备是各种知识和技术的系统集成,具有实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所以很难一步到位。如今,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热门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能够迅速升温,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不仅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应用场景丰富,为技术发明及其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试验田。一款国产自主软件刚推出时可能界面不友好,稳定性低,但只要越来越多敢吃螃蟹的人大胆应用、尝试、犯错、改进,就能不断优化。10多年前,我国动力电池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国外。得益于有效的扶持政策和强大的市场支持,现已成为世界先进行列之一。在铁路建设需求的驱动和助推下,中国逐渐掌握了高铁制造的核心技术,研究能力逐年提升,伴随着“复兴”列车的驰骋。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也能在“无人区”打造新高地。
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在广泛的实际应用中进行打磨和锻造,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实用性和成熟度,引领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如果只满足于科研层面的“重大突破”,在实际应用中不去尝试和改进水,很难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因此,要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中提升和升级关键核心技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中国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不清。一方面,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的规律,受好奇心驱使探索世界奥秘,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从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在技术创新的舞台上,我们在加速,其他人也在加速,争夺谁的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可持续。只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发挥应用需求的牵引作用,就一定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