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当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父母提出要求时,他就值得被认真对待。
在玩具店,一个孩子特别想要一辆玩具车,但是车的价格比较高。
父母对孩子说:“这辆玩具车太贵了。你能选择便宜的吗?我们不会买这个昂贵的。”男孩有点不情愿,小手还是不肯放开玩具车。
这样僵持了很久,妈妈忍不住过来说:“不买就不买。你去不去?如果你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会离开。”
结果,孩子们和父母一起离开了商场。
对孩子说“太贵了”。
真的不会伤害孩子吗?
“太贵”这个短语对孩子的伤害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孩子表现出异常的自卑。
想象一下,孩子提出的要求与他们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比如看到身边其他人都有,就想玩,想吃。
当父母因为孩子太贵而拒绝孩子的时候,也会思考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和其他孩子的差距特别明显。
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自然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甚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孩子缺乏自我价值意识。
为什么很多专家支持一些家长“富养女孩”?其实不管男孩女孩,这里所说的“富养”主要是指孩子从小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小恩小惠就跟着别人走。
如果我们以前在孩子小的时候,面对一切都太贵的状态,孩子自然会有一种“我配不上这么好的东西”的想法。
当孩子表现出自卑,生活在我配不上的状态时,孩子还能淡定从容吗?
孩子的“节俭”是畸形的
其实很多家长潜意识里说“太贵”,主要是想节俭,不想让孩子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其实这种所谓的“太贵”并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期受父母过多干涉的孩子会特别小气。这种节俭不是我们提倡的节俭模式,它已经变形了节俭。
试想一下,当孩子长期生活在吝啬的状态下,自然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甚至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边肖还记得《奇葩说》有个辩手叫Xi瑞。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在超市看到一个好吃的橘子罐头,于是他忍不住用手摸了摸。后来,虽然他妈妈给他买了这个罐头,但她一直说:“这个罐头的钱值得我们吃饭。”
这句话让他感到强烈的愧疚。原来美味的橘子罐头成了他童年的苦涩记忆。
长大后的Xi瑞,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内心总是有所欠缺,总觉得亏欠别人的好.
抛开“太贵”不谈
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
虽然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太贵了”,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如何平衡?
理解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
“需要”是指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如书籍、衣服等。“想要”是你喜欢但不一定需要的物品,比如功能重复的玩具,一双昂贵的鞋子,或者是因为心理比较而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消费结构都要优先满足“需要”,然后留出一定比例用于“想要”。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比如收入、固定支出等,他也会做一些分析,这也有利于他对自己消费的合理预期。
制定规则,引导孩子购买合适的产品。
父母可以在平时制定一些规则,比如打扫一周的房子。比如孩子可以一起参加社区活动,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去父母工作的地方参观,亲身体验赚钱的辛苦。
ICesePCg' />只有孩子真正参与进去了,了解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他们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从而不随意提出过分的要求,也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帮助孩子,做储蓄和消费计划
建议家长给孩子准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储蓄罐。孩子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用品、零食等开销,或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心仪已久的玩具或其他等较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准备长期存在银行里。
孩子制定储蓄和消费计划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但家长要注意,若非孩子自愿,不要强行介入他们制定计划的过程,即使他们的计划幼稚可笑,甚至漏洞百出。家长更不要过度干预,将自己的意志加强给孩子。否则,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很难指望他们自觉地完成这个计划了。
突破自己,避免过多抠搜
其实,很多父母对孩子说“太贵”,只是因为自己从小就节俭惯了,不愿意有大的开销。但是偶尔,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一些惊喜,让孩子知道我的需求是被父母放在心里的,是被他们重视的。
只要不让孩子养成过度骄奢的习惯,适当满足孩子的欲望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孩子明明不缺,是虚荣心作祟,父母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耐心解释,杜绝无节制的消费。
你会给孩子说“太贵”吗?
遇到这种情况,
各位家长是怎么解决的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
本文来源 | 首都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