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风险投资排名,创业企业选择风险投资机构的标准包括

  

  2021年是量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似乎这种趋势在2022年很难改变。   

  

  临近年底,越来越多的银行为自己的“净值型”理财基金寻找投资机会,首选的自然是对风险控制更为敏感的量化策略。   

  

  特别是绝对收益策略被一些银行基金视为“金融替代品”产品,争相购买。   

  

  但这种配置显然正在改变这个行业的生态。   

  

  # #大牌私募“压力山大”   

  

  临近年底,越来越多的头部私募机构开始关闭认购。   

  

  宝拓幻方量化、资本、进化投资、严复投资、投资、麒麟投资等头部机构已部分或全部暂停认购其产品。   

  

  这显然是在战略融通的“挑战”背后。   

  

  这种“挑战”从净收益的趋势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以管理规模最高的四家量化机构(魔方、龙鸣、九坤、凌俊)为对象,通过观察他们的中性策略产品可以发现。   

  

  在过去,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这似乎是在“过世”。   

  

  私募网络显示,在四大规模量化私募中,凌俊中性产品表现相对较好。截至12月17日,年收入达到7.76%。   

  

  其次是九坤投资的产品,年内投资收益为4.00%。明云投资和幻方量化的部分产品收益率分别为0.01%和-2.50%。   

  

  上述业绩是否从业绩提成中扣除仍不得而知。如果没有扣除,一些产品的正受益者的收入水平可能会更低。   

  

  后者年底可能达不到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 #费前收益不及纯债基金   

  

  虽然短期来看,投资者的买入并没有获得足够高的回报。   

  

  但部分银行理财基金似乎对这样的中型策略更为热衷,因为这样的收益满足了年收益率相对稳定在5~7%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   

  

  净值化转型后,同时建仓多头和空头的中性产品,一度成为“香椿”,试图在产品推广中发挥“稳定收益”的作用。   

  

  然而,2021年,市场并没有给中性策略的机会。上面提到的总行产品只看手续费前收益,大部分都没有跑赢低利率债券基金。   

  

  以利率债券指数基金为例:   

  

  截至12月22日,跟踪中国主权债务指数的中国亚洲债务中国指数实现年化收益5.3%;跟踪7-10年中国发展债券指数的基金年内收益率为6.06%。   

  

  短期债务指数基金也是如此。   

  

  尹安生上清所优选短期融资券指数基金,跟随指数的高等级短期债品种,年化收益达到2.56%。   

  

  收益水平接近货币基金,似乎不应该是量化中性策略的目标,但短期结果只会止于此。   

  

  # #巨头们为何纷纷失灵?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数量中性获得超额收益呢?   

  

  答案可能是规模。   

  

  据悉,量化中性策略的整体投资计划是将股指期货或证券借贷工具的空头头寸叠加在指数增强策略上,从而获得二者之间的差价。   

  

  要使这一战略有效,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量化机构的指数增强策略可以稳定超越指数;   

  

  第二,这个产品的套期保值成本不要太高。   

  

  这两点在今年受到了挑战。   

  

  根据行业反馈,过去几年股指期货市场溢价不高,套期保值成本较低,量化中性产品超额收益相对容易获得,因此各大私募愿意接受增量资金。   

  

  但今年在大量同类策略同领域竞争的环境下,股指期货的溢价成本一路攀升,直至达到年化12%的峰值,即使在此之后,套期保值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 #收益低、波动大   

  

  因此,今年的中性产品普遍具有"收益低、波动大"的特色。   

  

     

  

  以涨幅居前的凌渡为例。虽然预收费收入超过7%,最高   

  

  比如假设基金超额收益为20%,如果用指数来提升绝对收益(alpha beta),在牛市中更容易获得30%甚至更高的收益,进而带来可观的业绩回报。   

  

  如果是中性产品,他们只能抽取相对适中的中性收益率的业绩奖励。   

  

  简而言之,在牛市中,指数增强型产品的超额收益可能等于三种中性策略的收益。   

  

  私募股权经理更有动力追求中性策略之外的产品。   

  

  而且,一定是指数增强策略有利可图。   

  

  事实上,2021年的市场,大盘股指数低迷,小盘股指数上涨,指数增强策略更好。   

  

  不过,如果未来市场风格发生变化,指数增强策略也可能面临挑战。   

  

  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部分百亿私募机构推出中性产品“零赎回费”政策、鼓励投资者赎回的“另一个原因”。   

  

  2022年可能注定是量化私募机构的测试年。   

  

  商业动力不再   

  

  这篇文章来自华尔街。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