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新南村格外热闹。有人沿着开满鲜花和大海的河岸漫步,有人来到土布作坊体验古老土布的新时尚,有人尝试在乡村野餐.
张女士和她的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个“幸福的农民”。割稻子,打稻子,当稻草人,割甜苇粟.“孩子们是第一个亲眼看到成熟水稻的,我们也体验到了收割水稻的乐趣。”张女士笑着说:“收割的稻谷很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用脚在打谷机上打稻谷。在美丽的乡村生活中,让孩子意识到有粥有饭来之不易,尤其有意义。”
新场镇新南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依托古镇文化优势,明确“古镇水乡、桃源新南”发展定位,以“乡村创新”为路径,聚焦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全力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古镇文化旅游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里变得好玩了
说起农村,几年前,人们的脑海里简直看到了一派广阔的农田景象。对浦东农村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然而,近年来,浦东的农村变得更加有趣。
新村的一个农场最近成了“网络名人”——这是艺术家“三哥”汪峰创作的“土地秀”。场地很简单。几块木板形成了一个方形的舞台,有几根古雅的木树枝和几幅白色或靛蓝色的窗帘。以天为幕,以场为景。风吹稻浪,凉风习习。
地球秀能做什么?你可以邀请三五个朋友来这里,在这个自然秀里大声唱歌跳舞,晚上还可以看露天电影,和村民聊天。说到底,它是一个承载“一切”的平台,吸引着对乡村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年轻人,并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人来村里甚至留在村里。
新南村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今年,村里出现了一家名为新南里舍的乡村美学作坊。创客沈峰在镇上已经有了一家客栈。他计划在新南村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助力。”因此,新南丽舍里涵盖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茶吧、艺术家餐厅、艺术家B& & amp;b、微美术馆等功能空间。如此复杂的文化空间,让人称之为“趣味”。
客人可以体验乡村文化美食、乡村艺术课、艺术展览,了解乡村风情、乡土材料、食材等。新南里舍还开发具有新南元素的文化艺术产品和特色美食,传播乡村美学,让乡村艺术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典范。
这个小院子也注重环保。院子里的东西都可以回收。例如,雨水可以过滤用于日常使用。屋内的“通风系统”也是沈峰精心设计的,利用大自然的神奇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传统土布的新玩法是什么?你可以来新南村的“香创德小布”看看。一进院门,只见院中几十间风格各异的土房迎风招展。创客中凌薇将这个小庭院改造成浦东吐蕃非遗传展室,集吐蕃展室、吐蕃文化创作、咖啡吧、会议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体验场所。
在周末,这个城市的许多人和他们的朋友预约,学习如何制作家庭地图。钟还与设计团队合作,将新的土布制作成文创服装。目前已研发出六大类土布文创产品,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在家工作,共同致富。
乡村变新的秘密
乡村更新的秘密在于背后的人。
王峰在新南村驻扎了几年。他是一个广告人和漫画家。几年前,他偶然来到新昌,感受到了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镇的魅力。一;一个
在新昌,王峰探索农村“艺术家工坊”模式,用文化创造打造活村。在他的微店里,他卖的是他在“土”里“挖”出来的东西
”来的优质农产品――常规的,青菜、水蜜桃等;新奇的,酱菜、走油肉等。土归土,生意倒是很好的。“只有亲身体会过、品尝过,才能真正说出它的好。”王峰说。王峰擅长挖掘村里的美食。比如村民老傅春节前给王峰带来了自己做的走油肉。味道那叫一个香!吃饱喝足,王峰开动了脑筋,这么好吃的东西,为啥不卖给城里人呢?王峰大笔一挥,一篇走油肉的推文在客户群里出现――在王峰推介下,农村走油肉在城里有了新市场,一个冬天卖出几百单。
同样的,三哥隔壁的“胖嫂”沈桂珍,一开始对这个外乡人不待见,后来渐渐熟络了。王峰看见胖嫂正因蔬菜卖不光而唉声叹气,就提议可以腌起来。没想到,胖嫂自家腌制的酱菜特别好吃。王峰顺势为胖嫂卖掉了好几大缸酱菜。
“把城里人带过来,把村里的东西带出去,是我现在要做的两件事。”王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他的“妙笔”之下,新南村农民种的矮脚青卖出了好价钱,成为了时髦的礼品。
他以“矮脚先生”为名,为矮脚青写了自传,结合新场桃源特色,让青菜成为“一棵走了桃花运的菜”。王峰出品的矮脚青,配着专属礼盒,上写“来自新场,桃树下生长”。
青年艺术家冯玮也被这座日益充满活力的乡村所吸引,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新南。冯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班,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也是新南“女婿”,村里抛出了橄榄枝后,他迅速下定决心来到这里。
冯玮花了一番心思,将一座废弃的旧工厂改造成了艺术空间。房子约两层楼高的挑空,通透敞亮,是展示艺术、艺术创作的好空间。
今年夏天,他和孩子们在工作室合作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艺术作品展。题为“乡村探索
桃绘新南”的少儿美术作品展,利用了朴实无华的材料,展现出清澈纯粹的儿童视角下的美丽新南。
“孩子们用清澈描绘清澈,用纯粹构筑纯粹,用创意的线条和色彩展现新南乡村之美。”冯玮介绍,在挥笔创作之前,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走遍了新南的角落,感受着乡村之美。
“这里非常安静,推开窗就是一片绿意。这样的空间非常适合艺术家创作。”冯玮表示,他还在寻觅志同道合的当代、前沿艺术家,为艺术创作发现更多的可能。
建立机制促富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坚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探索乡创助农长效增收机制,是新场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让年轻人留在乡村,新南村创新性地提出“乡创”的概念,以“乡创+”为路径,以青年返乡为动力,通过盘活、赋能、融合等方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吸引艺术家、返乡青年、创客等集聚发展。通过导入各种资源,采用“政企结合、市场主导”的投入运营机制,新建乡创孵化中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乡创学苑和乡创人才公寓,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乡创+”的带动下,新南村的产业越发兴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美丽老家”。
新场镇坚持乡村和古镇联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镇村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新南村在空间布局、功能开发、文旅活动等方面与古镇联动,通过举办上海市桃花节、古镇文化体验季、新南产业推介会等活动,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此外,加强村社合作共建,引入浦东农发集团、建设银行、上海建信住房公司、浦东文化传媒等国资,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乡伴文旅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新南村还实施“艺术家进乡村”计划,已吸引喜壤、山闻、俚舍团队的10多位艺术家、文化人到乡村发展,发展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工坊、非遗+居家就业等文旅新业态。
一系列的机制举措为新南村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一年里,新南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明显。村集体通过闲置资产出租、土地流转等实现增收150余万元。有38户村民通过上楼安置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
村民还通过农业合作社、新业态等带动实现增收约600万元。一种是通过村里合作社带动,6家农业合作社带动就业约50人,人均年增收约4万元。另外是通过入驻乡村的新业态带动,实施的16个创新项目共带动就业1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此外,村民闲置房屋出租收益也达到了70多万元。
比如,创客闵勇打造的七天造园团队,在新南村打造了10个样板庭院,不仅引导村民在家门口打造美丽庭院,还把农民培养成园艺工人,带动就业20多人。村里还以此开设了“七天造园振兴乡村经济专训班”,招录全国各地的学生到新南村参加实训,带动在地消费,输出新南模式。
下一步,新南村将继续按照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浦东新区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为城市核心功能提供战略空间,承接更多元和高能级的经济发展功能,围绕“农业筑基、文旅塑形、创新铸魂”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成“都市农业示范地、乡村生活向往地、乡野文化目的地、创新创业理想地”,和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场古镇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城市的后花园,成为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