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C的创始人张忠谋是晶圆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专家。在TSMC成立之前,他在德州仪器工作,从一家销售额不到1亿美元的小公司离职时,他是世界第一,他也从一名工程师成为了德州仪器的副总裁。因此,他对晶圆半导体行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与当时高水平行业的投资方向不同。1985年,他放弃高薪,从德州仪器辞职。
张忠谋预测了电子消费的增长。当时很多公司都是一本通发展半导体,比如inter和IBM,设计、制造、封装都是他们做的。他说:这样做一切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当时很多工程师都想创业,但是因为晶圆制造的门槛太高,他们气馁了,不得不依赖大公司。
模式创新
随着电子消费产品的崛起和半导体制造的高成本,TSMC于1987年在张忠谋成立,专门为一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进行晶圆代工和制造。当时以国米为首的大量公司并不认同这种分工,所以TSMC和很多大公司一样,在创业初期.经历了各种艰难的生存阶段
创业初期
由于行业模式不被认可,TSMC成立一年多才接到一些零星订单。当时专门做IC设计的公司很少,不足以让公司生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现有的行业上撕开一个口子,慢慢改变。
1988年,张忠谋利用私人关系与时任国米总经理戴克会面,目的是赢得国米的认证,获得一些订单。当时,国米有自己的晶圆厂,对张忠谋的分工并不乐观。只是因为前董事长和张忠谋的关系,他去TSMC的工厂检查审计,向TSMC的晶圆厂提出了200多项不合格,张忠谋接受了。我们进行了大力度的整改,获得了行业龙头inter的认证。之后,当国际米兰自己的工厂生产不足时,它向TSMC下了订单,这样TSMC就能减缓无生产的困难阶段。
群雄并起
TSMC的分工模式逐渐被业界认可,想要分一杯羹的人也不少,比如格罗方德、UMC、三星、SMIC等。这些都相继进入市场,而TSMC坚持只做代工,不与客户竞争的理念,一路突破至今。
在与UMC的竞争中,铸造厂的大部分技术都是由IBM授权的。当达到0.13微米时,UMC选择继续使用IBM技术,而TSMC则果断放弃与IBM的授权合作,然后自行研发0.13微米的技术。果然,UMC使用IBM技术的产量一直落后,使得TSMC在订单上遥遥领先于UMC,并且在技术上开始摆脱UMC,结束了十多年的奋斗。
三星一直遵循TSMC的制造流程,落后了大约一代,但与明确只做代工的TSMC不同,三星的想法与TSMC正好相反,一站式生产,倡导完整的供应链模式。这种模式在手机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在IC芯片领域却行不通,IC芯片在张忠谋倡导的分工模式下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无论是设计、制造、包装等。它一直在追求完美,细分领域的巨头已经形成,不可能再回头了。但三星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方式,被同行顾忌,逐渐失去同行的订单,收益率不如TSMC。
格罗方德的技术逐渐跟不上TSMC的升级。目前只能专注于汽车领域,而SMIC起步较晚,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对TSMC造成实质性的压力。
TSMC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年的技术研究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在工艺技术、晶圆堆叠技术、微电子系统CMOS、5 nm FinFET (FinFET)、紫外(EUV)工艺生产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所以巨人不是三五年建成的。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