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星巴克和海底捞。还有传言说两者对员工都有很高的福利机制,对客户都有很好的服务口碑。它们代表了一种善意、诚信和传统的商业价值观:对员工真诚,员工会对客户好,你的生意也会好。
星巴克和海底捞也在刻意推广这种看起来易学、有正能量、很像成功的经营理念。
但是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找到第二个海底捞和星巴克。你不能学会如何在海里钓鱼。如果你想成为海里的鱼,你绝对不要按照他说的去做,因为大部分都是营销。
星巴克也是如此。
他们说的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他们想让你谈论和传播的。他们当然不会蠢到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
星巴克和海底捞不是靠服务和产品赚钱,而是靠品牌的认知溢价。
有人会说,没有服务产品,品牌溢价在哪里?其实首先是品牌定位,其次是服务和产品。没有优势地位,单靠产品和服务是无法成为海底捞和星巴克的。
如果你对员工和客户好,你就能成功,那么任何一个失败者都能赶上林志玲。
01
任性的海底捞任性的海底捞
作为消费者,你可能感受不到海底捞的任性。如果有做商圈招商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海底捞的任性。
除了万达茂和万象城,你可能想象不到其他商业综合体让海底捞入驻的条件:除了免租三五年,还要补贴装修费,甚至保证其日营业额能收回运营成本。
运营成本有保障回收,就是说如果商圈一天成本5万,利润只有3万,商圈还要补贴2万。
海底捞的任性资本是他对消费者的青睐,商圈因为消费者对海底捞的喜爱,愿意免租、补贴、打折。
帝劳开了,消费者来到了商圈,商圈里的其他品牌有了流量。本质上,商圈购买海底捞的流量,零售给其他品牌。其他品牌高昂的入场费,其实就是流量费。
常见餐饮品牌的租金成本占总成本的20%-25%,而海底捞的租金成本为4%,利润为10%。也就是说,租金成本节省了海底捞20%的成本。如果海底捞像同行一样交房租,利润会是负10%。
星巴克的租金成本为总成本的10%,利润为16%(根据星巴克201, 8年财务报告,星巴克中国的收入为12.273亿美元,利润为2.215亿美元)。如果星巴克像同行一样支付租金,按照25%的租金成本(咖啡店通常开在一楼),星巴克会多支付15%的成本,只剩下1%的利润。
幸运的是,它不像海底捞那样赔钱,但有1%利润的生意不是生意。
为什么不能学海底捞?就在这里。即使你把海底捞(品牌除外)——成分全部抄了,同样的选址,同样的高薪,同样的质量3354,然后假设你的管理水平和海底捞一样高,如果不出意外,你的财务报告会亏损10%。
因为你要承担比海底捞更高的租金成本。通常你的管理水平不如海底捞,所以你的亏损数字会在15%左右甚至更高。
星巴克也是一样。
回到本文开头的观点:仅仅靠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是不可能成为海底捞的,就像单独对林志玲好不能保证你能追到她一样。
>你的品牌要提供一点不同的东西。 02 海底捞的对立面:巴奴毛肚火锅巴奴的广告语换了好几波:
> “为味道而战”
> “服务不是我们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
> “更火的火锅,排队的人更多”
> “深入原产地,精选好食材”
但是很明显都是站在海底捞的对立面,海底捞的标签是服务,巴奴的标签就是产品。
海底捞的产品也不会差,但是巴奴这种做法制造了关联效应。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品类:毛肚火锅。
聚焦是一个很好的战术。很多人会觉得消费者只知道我是毛肚火锅,那不喜欢毛肚的咋办,我为什么要自我设限。这就是不懂得聚焦的创业者。
巴奴一方面站在海底捞的对立面,一方面细分了火锅品类,聚焦在毛肚火锅的细分品类。仅仅是这两个动作就胜过了很多同行。
巴奴突破海底捞的封锁,特别像老板电器突破方太电器的封锁。都是聚焦在一个大品类上,并明确自己是品类代表。老板电器靠大吸力油烟机,聚焦资源成为了品类代表。
哈弗汽车靠聚焦经济型SUV成为世界利润率第一的汽车品牌,不仅突破了国产汽车品牌的封锁,更继续向合资汽车品牌和外资汽车品牌发起了进攻战。
巴奴在产品主义的定位上持续发力,推出了新西兰毛肚、湖北清江鱼、麦香小油条、阳光绣球菌等产品。
巴奴只有在产品上(尤其是在毛肚)聚焦资源,加速进化,才能突破海底捞的围剿。否则你有毛肚,海底捞也有(甚至降价),巴奴就危险了。
强调产品而非服务的巴奴出版了《产品主义》,用以强调自己的产品主义。但是忘记了把名字植入进去,和海底捞、西贝相比略输一招。
03
星巴克的对手们:蓝色瓶子和瑞幸咖啡
我们最熟悉的星巴克对手就是瑞幸咖啡了,虽然其幕后操作败坏商业道德,但是其营销手法却是非常有效。
星巴克的杯子是绿色的,瑞幸就用蓝杯;星巴克倡导家庭、办公室之外的 “第三空间” ,瑞幸就关注办公室这个 “第二空间” ;
星巴克在线下商务区开店,瑞幸就主打线上空间;星巴克营造的空间是个人对个人的商务会谈,瑞幸就关注企业用户的消费场景。
瑞幸咖啡的广告语更加赤裸地和星巴克对立:
> 好的咖啡,其实不贵。
> 国外街头饮品,何必要卖成国内的奢侈品。
> 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 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差在自信。
另一个站在星巴克对立面的咖啡品牌是 “蓝色瓶子” 。
“蓝色瓶子”的名字来自1683年欧洲第一家咖啡店的名字,貌似是一种模仿,其实也是一种致敬。更重要的是一种彰显:世界上最传统、最正宗、最有品味的咖啡店。
“蓝色瓶子” 坚持选用品质上乘的、无农药残留的、传统种植的、有机认证的、48小时之内烘焙的咖啡豆。这其实是在明示消费者,“蓝色瓶子”
是精品咖啡,不是星巴克那种快餐式产品。
“蓝色瓶子” 不追求速度,要15分钟才能制作好一杯咖啡。也不像星巴克那种大中小杯,而是意式、手冲等专业设备。这也是在明示消费者,“蓝色瓶子”
倡导的是纯正的咖啡文化。
“蓝色瓶子” 的门店选择在旧工厂、博物馆、歌剧院等地方,完全不同于星巴克在城市内繁华地带选址。
“蓝色瓶子” 的所有做法都是在跟星巴克对着干,凡是星巴克擅长的,“蓝色瓶子”都拒绝。和 “蓝色瓶子” 一对比,星巴克就是个没有灵魂的流水线品牌。
瑞幸咖啡和 “蓝色瓶子” 一样都是通过不同于星巴克,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如果他们以星巴克的方式经营,就很难应对领先者的竞争。
04
星巴克的最佳对手:喜茶
奶茶店也是星巴克的对手吗?是的。开奶茶店也要考虑和星巴克的竞争?是的。
消费者的胃是有限的,只要和你争夺消费者胃的品牌都是竞争对手。用户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当用户在抖音快手上停留时间过长,她们就成为了微信的竞争对手。
当王老吉成为凉茶品类代表者的时候,其他饮料就成了她的竞争对手。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正是喜茶代表的即饮奶茶店代替了杯装奶茶后,香飘飘就从主流饮品中消失了。
海底捞也可以添加毛肚产品,星巴克也可以上架茶饮料,但是却做不过喜茶。星巴克的茶饮料网评很差。
快消品投资人黄海分析说:
> 星巴克这样的千亿美元市值的大企业,调杯好喝的饮料,这很难做到吗?不是它不想,还真是做不到。饮料难喝,是因为星巴克的水果茶是用罐头水果做的,肯定不如喜茶这种用鲜切水果做的饮料好喝。
> 那星巴克为什么不能也用新鲜水果呢?首先,成本考虑。作为上市公司,星巴克不会主动做降低自己利润率的事情。但其实更关键的是,星巴克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门店设计不支持。
> 怎么说呢?喜茶做鲜切水果茶,要十几个人分工,切不同的水果。喜茶的后厨和吧台面积有门店四分之一的大小。但星巴克150平米的店,吧台和后厨加起来不到10平米,站不下这么多人。星巴克在吧台制作饮料的只有两三个人,员工只需要学会用咖啡机就行,跨国企业追求的是制作的标准化,流程越简单越好。
可能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无心插柳,喜茶一开始就具备了突破星巴克围剿的基因。喜茶的做法,对巴奴应对海底捞的围剿应该有所启发。
目前来说,巴奴和海底捞的对立只是认知层面,内部运营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海底捞利用资本力量和品牌优势封杀,巴奴可能守不住自己的根据地。
05
战略先行,战术才能有效
太多人喜欢用战术的勤奋来代替战略的懒惰,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星巴克和海底捞真正盈利的核心,是他们在认知中占据了牢固的位置:吃火锅就是海底捞,喝咖啡就是星巴克,不需要思考和选择。
这种认知导致了品牌在哪里开店,哪里就有人流。商圈为了这部分人流宁愿减免租金甚至补贴装修费用,租金成本的降低又进一步成为品牌的盈利方式。
租金低,方便更多开店,更多店面又增加了品牌影响力,更强的品牌力引来更大的优惠政策。当这个增长飞轮跑动起来,其他的同品类品牌生存空间所剩无几。
巴奴、喜茶、瑞幸、蓝色瓶子等品牌的突围,证明战略先行的重要性。在正确战略的指引下,更好产品更好服务的战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正确战略的时候,战术越勤奋死亡概率越高。
作者:张知愚,品牌定位咨询顾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