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你只管安心学习。如果你有经济困难,我会尽力帮助你。”
南京聋哑学校近70岁的退休教师陈琴又拿出2万元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高三学生。据了解,这是陈琴第四次向高三学生捐款,总金额超过10万元。
看到学生们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对她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在聋哑学校工作期间,我觉得这些聋哑学生特别难。因为听力障碍,他们必须比正常学生更加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让学校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同样来自南京聋哑学校的在职教师陈艳于3月20日现身《中国诗词大会》。凭借最正确的答案和最快的反应,陈艳在一起回答问题的100人小组中脱颖而出。在她看来,帮助学生打开诗歌的窗户,欣赏生活的诗意,无疑是幸福的。
陈艳的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们听不见你的声音,但我们通过诗歌探索世界,这也是陈先生的期望。”
特殊教育学校
倾心守护、因材施教
通过教育局统一考试招聘,赵丽琴于2012年加入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学校第一位专业体育教师。在她的想象中,学生可以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被对待,但是一提到上课,她就有点难以接受。“这和我想的太远了。”
其实大部分老师,除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到校都没有准备好:一篇课文可能要反复教一周,学生才勉强掌握;舞蹈课上,学生们听不到音乐,弄得一团糟。智培班学生的高中数学,止于帮助学生知道日期和时间,但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在最困难的时候,赵丽琴想过回到普通学校,但校长最终说服了她。“现在感觉自己已经爱上了这所学校,也习惯了教这些孩子。说话真好。”
学生有不同的学业优势和不同的人生规划,老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学文化的学生考上了高校,有选择舞蹈的学生最终考上了福建省残疾人艺术团,有学烹饪的学生成为了厨师或者自己创业,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到工厂工作。
在老师看来,他们的职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种生存的技能,也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烹饪课增强学生做事的秩序感;手工课既锻炼了四肢的灵活性,又让孩子更有耐心;体育课结合运动康复,致力于恢复孩子不平衡的平衡感。
听障系七年级学生邱丽选修了一门手工课。虽然因为左手不发达,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绣出了一个立方体,但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她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现在邱丽的左手已经可以抓轻物体了。
“他们真的需要去看看,了解一下社会和世界。”语文老师陈嘉仪说:“我经常告诉学生,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他们应该接受自己的缺点。”
科技为听障孩童托举希望
上海第四聋人学校是上海最古老的聋人教育学校。为了让聋儿拥抱世界,学校应用了各种方法。在这里,声音被“翻译”成各种形式。
在学校的“小创世界”里,机器人编程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高年级的学生盯着屏幕,用手指敲击键盘。借助语音翻译软件,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老师胸前戴着一个便携式设备,与教室一侧类似扬声器的设备无线连接。
这个设备叫做“云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的普及以及家长对早期干预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接受了听力干预,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为进一步方便学生,学校为部分教室配备了“Roger Cloud Tower,无线听课系统”。学生到达学校后不需要更换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老师讲课的声音会由“云塔”音箱播放,这样教室里每个位置的学生声音强度都大致相同。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听障人士的生活变得方便多了。部分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降噪技术,将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高了40%;有研究机构将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放入字幕机顶盒,在同一屏幕上实时显示图片和辅助字幕;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专注于开发和推出助听器。
对于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寂静世界的记忆是遥远的。
高质量融合教育还有多远
截至2019年底,当年在校残疾学生79.46万人,其中普通学校残疾儿童近40万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持续实施两项特殊教育促进计划,出台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指导意见,逐步实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政策。
一系列保障适龄残障儿童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文件。义乌尚阳小学“特殊教育卫星班”便是其中一例。卫星班是为拓宽融合教育渠道,推进融合教育进程,将特殊教育学校有条件、有意愿融入到普通学校的中度残障儿童少年选送到普通学校组建成班,由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共同管理、合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班级。
该校卫星班设有专用教室、感觉统合训练、肢体康复训练教室各一间,并根据多维度评估的结果,为每位孩子制定了最适合他们的支架式课表。
然而据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表示,很多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获得的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发布的《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申请入学的受访者中,仅有69%成功入学。
邰丽华也在今年两会递交了提案,建议在即将出台的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中,进一步系统落实普通学校中的特殊需要学生“一人一案”,提升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残障学生权利。
目前在北京的多所普通学校从事一线融合教育的刘丽表示,服务于特殊学生的师资尚有很大不足,根本原因在于编制和保障的缺失,“学校的主课老师尚缺编,何况资源老师,绝大多数学校的资源老师都是任课老师兼任。”
相比师资的缺乏,融合教育的硬件建设相对容易。但因为资源教师的缺乏,资源教室建成之后也无法充分应用。刘丽也曾在多所普通学校观察到,校方虽然采购了昂贵设备,却从不使用,这令她感到心疼。
邰丽华委员据此建议,引导普通学校在常规教育教育学工作中融入、整合融合教育内容,通过特教资源中心或第三方评估管理的方式进行质量把关,围绕残障学生的需求,整合校内已有硬件、软件支持,引入必要的外部专业支持,保障残障学生的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