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与资深媒体人赵敏进行了现场对话,讨论技术创新的话题。本文是现场实录的第二部分:
主持人:现在我们直播间里有很多网友在提问,不少人希望两位老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是应该加入大公司工作,还是去做一个创业者?
陈志武:
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他们一辈子还是要努力创业的。无论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应该尝试并给自己带来关于人、社会、技术和商业的新知识和新经验。
我自己创业至少有两次,这让我这个经济学家对商业和市场的感受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比如我每个月领工资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工资的钱从哪里来。一旦你成为自己的老板,你每个月都在想下个月你的工资会从哪里来。如果没有收入,你会担心关门的压力;如果关上门,如何向跟随你的员工解释?等一下。
赵灵敏:
我不认为有什么生活方式适合每个人,但这取决于个人的具体情况。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你可能还得做一些很快就会赚钱的事情。有些人喜欢按部就班,做公务员也好,上班也好。
我现在正在创业的过程中,深深的感觉到创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一个人的心智、综合能力、抗压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一下,但是不要随大流。更理性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自己的禀赋和资源,把这些想清楚再做选择。
陈志武:,我希望年轻人能把握自己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事,外面发生的事情其实对你影响不大。
我基本属于这种情况。从小学开始,我就被好奇心所驱使。我1990年在耶鲁读完博士,去威斯康星大学教书,后来转学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然后回到耶鲁当教授。到现在,我从来没有被好奇心驱动作为我具体的人生目标,我发表了多少论文和书籍。相反,它可以取得越来越有特色的成就。
如果你在追求自己的兴趣,你不一定关心其他的事情。
因此,赵灵敏:,你更多的是从你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中学习,后来的成就都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我一开始就希望它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刚才讲到中美创业的差异,我觉得至少有一点不同:为什么你跟国内很多人谈他的创业?他想象的结局往往是我过几年想上市,剩下的他就不怎么想了。然而,在美国,相当一部分人创业是为了给人类解决一些问题,他们仍然需要更加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产生更多特立独行和纯粹的人,因为他们对追求真理的事情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它的好处。
热门专业和领域一直在变化。以今天的认知,不可能规划未来几十年。只有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才能真正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有时候你最初的意图是无用的,最终你可能会达到最大的用处。如果你抱着非常功利的目的,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
未来,随着算法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今天有用的可能很快就会变得无用,而现在看起来无用的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无用。
以下链接是实时文本记录的第一部分:
从四大发明到芯片:中国科技创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