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乔布斯早年接受采访时,这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问乔布斯:''你21岁这么小就创办了苹果,当时没有管理经验。你是如何学会管理公司的?''
乔布斯访谈
乔布斯说:“‘在商业领域多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我做事前总问为什么,答案永远是“ 我们向来这样做”,没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做.
乔布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公司刚开始组装APPLE I。
当成本计算清楚,可以投入工厂生产时,工厂总是用自己的成本模型来估算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问乔布斯工厂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是,我们以前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啊。.
经过深入调查,乔布斯发现原来工厂以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无法准确计算成本,只好先估算再修改。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善,所以大家都沿用以前的习惯。
在发现真正的原因后,乔布斯摒弃了坏习惯,改进了成本计算,最终通过层层努力,成功精准控制了所有成本。
乔布斯说:"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因为以前这样做,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下去。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你很快就能的学会经商,这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我以前做过,所以一直在做。
做事多问为什么,而不是照着前人怎么做就机械地跟着做。乔布斯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使用了著名的'' 黄金思维圈 ''.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
美国著名演说家'' 黄金思维圈 '',在一次TED演讲中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基本但最有效的思维方式之一。
在A的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详细使用了以下三个圈来展示黄金思维圈的定义。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什么层次,也就是事物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一切;
第二个层次:如何层次,即我们如何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次:为什么层次,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
黄金思维圈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吗,或者“这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三个问题!有什么好奇怪的?
是的,很多事情看似简单,但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绝大多数人,就像文章开头乔布斯提到的工厂员工一样,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How层),因为他们以前做过,他们认为遵循规则的是工作的全部意义(Why层),即
由外及内's的思维方式。
别问为什么,有问题的地方就一直有问题,甚至渐渐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原因是没有人探究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从核心Why层思考问题,就像射箭未瞄准靶心一样,浪费许多力气及弓箭,却达不到好的效果。
瞄准靶心
那么,为什么由内而外的黄金思维圈对结果的影响完全不同呢?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权威依据吗?
#根据生物学,分析大脑思维的黄金圈。
根据生物学's的研究,是的,是权威的生物学!人脑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三个部分与黄金思维圈非常匹配。
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的一层,对应外圈的What层,主要负责理性和逻辑思维,包括语言功能。
2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球):大脑最大的两个半球部分,对应How层及Why层 ,它主要负责我们所有的情感,行为和决策,但没有语言功能。大脑
换句话说,当我们 由外向内 交流时,人们可以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What 层) ,比如事物的特征,优点,事实和图表, 但不足以激发行动 。
但当我们 由内向外 交流时,我们直接 同控制行为及情感 的那部分大脑对话( How 层 及 Why 层),我们所说和做的事情,都是
发自内心的决定的来源 。
比如当你展示数据或图表给客人时,他们可能说:” 我知道这些数据和图表是什么意思,但就是 感觉不对 。” 你有没想过,他们为什么我们会用
“感觉” 这个动词?
因为控制决策的那部分大脑,并 不支配语言 ,他们只好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 感觉不对 ”。
而当我们从Why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更容易与别人建立信任与情感上的共识。
因为只有打动人心的东西,人们才会因此而买单。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黄金圈思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运用其原理,帮助我们解决职场中的各种问题呢?具体建议按以下三方面着手。
# 01 用苏格拉底三步反问法,死 磕出核心问题(WHY )
苏格拉底
既然黄金思维圈最重要的是Why 层,那么找到 核心问题Why, 则是最重要的事情 。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人生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找到真问题。
我们可以借用苏格拉底的反问法,找到问题的本质。
* 第一步: 找出 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 观念或事实 。
* 第二步: 假设 这一观念或事实是 不对 的,试着找到一个反例,证明其存在逻辑上的 破绽 。
* 第三步: 修改 原来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再反复使用三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来观念逐步澄清。
多问多为什么
叶茂中《营销的16个关键词》一书中举了个营销案例,很好地反映了如何用苏格拉底反问法的找到核心问题,并由内向外,得到结果。我将借此具体的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应用。
叶茂中在设计“好孩子”儿车的营销方案时,他们团队首先做了个市场调研,发现在消费者购买童车关注的所有因素中, “安全性”这项需求位居第一。
> 这里利用苏格拉底反问法第1步:找到的普遍观念, 安全 是婴儿车品类的共性诉求。
但是,叶茂中假设这一观念不对,因为即使婴儿车足够安全,如果孩子在车上睡得不舒服,比如孩子一睡下去就哇哇大哭,那么这款车子肯定也没有买。
> 这里利用苏格拉底反问法第2步: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反例,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正面 V.S. 反面
接着叶茂中从新的角度思考并反问:童车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童车?童车为谁而造?
童车的使用者真正诉求是什么?
层层分析不难看出,童车的存在是为婴童而造的。婴童作为“使用者”,童车是否安全,小宝贝无从知晓; 童车的功能,宝贝更是不能理解;
外观是否好看,宝贝也无从欣赏; 性价比之类更是天方夜谭。 宝贝真正能感受的,就是童车是否舒适。
于是,叶茂中修改了原有的观念,认为童车的安全虽然重要, 但童车的直接使用者婴童的舒适感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 这里运用了苏格拉底反问法第3步: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来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通过苏格拉底反问式,我们找到了童车设计的核心问题,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呢?
# 02 用WHY的本质,激发出HOW的创意
层层剖析
既然我们找到了核心问题Why, 接着就分析怎么做,即用HOW带来新的创意。
刚刚叶茂中找到童车的直接使用者是婴童,那么如何满足婴童的需求?
如何照顾婴童的感受?从HOW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婴童觉得童车坐得舒服,他/她才会笑;而婴童的哭和笑,直接影响父母及亲人是否购买童车的判断。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好童车的标准,就应该让宝宝笑。
你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为角度很新颖,很少人会觉得好童车的标准居然是让宝宝笑。
让宝宝笑
我们用How找到创意后,最后一步就简单了。
# 03 用HOW的创意,呈现出WHAT的结果
叶茂中根据用HOW的创意理念,即让宝宝笑,把广告按以下方式呈现出来:-
首先,镜头中出现一辆感觉很压抑黑黑的童车,里面有个被绑着的宝宝。宝宝的小粗腿想蹬却好像蹬不开,小胖手想举却举不起来,不一会儿就憋屈地哇哇大哭起来。
然后,镜头中出现一个女人,她推来一辆色彩鲜艳的红色童车,把绑着的宝宝移到了新童车里。宝宝换了新童车后,感觉舒服多了,位置宽敞了,可以手舞足蹈了,不由自主地咧嘴笑。
最后一个镜头,宝宝在不经意地蹬腿中,把之前那辆不舒服的童车踢翻了。
广告最后出现, 好孩子童车,更舒适!
你看,这个广告片就是最后呈现的方式,即What的结果。
哭 / 不适 V.S. 笑 / 舒服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
由内到外的黄金圈思考方式,用苏格拉底三步反问法,死磕出Why的本质,找到核心问题;再层层剖析,激发出HOW的创意;由新的创意角度,最后呈现出截然不同What的结果。
黄金思维圈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强大的思考工具,它如此简洁,而又直指问题本质。
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一思考方法和工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