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安克)
Anker (Anker),一个中国人不熟悉的品牌,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是一个知名的名字。
根据最新的2019 BrandZ中国海外品牌50强榜单,Anker以604的品牌评分排名前十。Anker背后的品牌包括腾讯、中国银行、DJI、OPPO等我们熟悉的品牌!
更接地气的是,在知名博主郭杰瑞(美国犹太人)编制的美国最著名中国品牌排名中,Anker排名第三。
2011年成立不到8年,这个“鲜为人知”的品牌为何能在成熟的欧美市场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天津军会带你去了解。
# 01卖充电宝年收入30亿,这个行业其实比手机赚钱多。
在过去的八年里,安科在海外取得了和海尔、海信一样的知名度水平,但它依靠的是一个相对不显眼的品类——充电品类。(移动电源、充电器、充电电缆等。)
无论是充电器还是移动电源,其实都是手机行业利润率最高的产品。
锤子创始人罗永浩甚至直言:手机不赚钱,只是交朋友,卖配件赚钱。
依托这些产品,安科2017年实现营收38.9亿元,净利润4亿元,而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28.66%!(以上数据为Anker最新公布的商业数据)
Anker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是什么呢?风口!
Anker创始人孟洋表示,2011年创业时,智能手机是最热门的产品,但由于团队看到了自身的缺陷,并没有盲目跟风做手机。(其实除了小米,那些年涌现出来的智能手机品牌几乎都“死”了。)反而选择智能手机周边配件进入这个通风口。
安克创始人孟洋
家居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头部玩家的格局已经固定,新玩家很难做出同样的产品。但从家居产业链的上下游来看,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原材料、五金、配件、门窗等品类。只要家居行业的人气还在,用细分品类打造高价值品牌还是有可能的。
# 02数据线能拉车吗?极致品质打造极致用户体验
2011年手机市场全面爆发,手机周边大部分厂商都没有自己的品牌,但在消费者端,渴望有一家值得信赖的周边品牌的需求很明显。.
为什么呢?三星、苹果等手机厂商往往在销售手机的同时,将周边产品当作礼品。一旦损坏,他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再次购买。粗制滥造的低端市场已经突破了研发的底线;d成本,这无疑让消费者体验一次又一次受挫。
这给Anker在进入该市场创造了很好机会。
Anker提出要做周边产品品牌,首先要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对每一款产品都有信任感。其次,在定价方面,中端细分市场不会打价格战,溢价成本将大量投入研发;d和用户体验改善。与主流手机厂商相比,中档定价依然较低,但品质有了很大提升。第三,Anker花大价钱与用户互动,获得口碑,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壁垒。
数据线能拉车不动吗?教资会内容传播所带来的极致品质
Anker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周边厂商的极限。
重视用户体验,先从用户痛点入手,而Anker对于产品品质的重视,已经到达了周边厂商的极限
这个曾经在YouTube上流行的病毒式营销视频,已经成为Anker产品质量的最佳代言。你无法想象那些擅长搞笑的网友会怎么踩数据线,比如拉车,比如做运动等等。
这种独特的产品体验让Anker成功打响了品牌的第一枪。
# 03 线上线下并重,本地人来做本地生意Anker的品牌战略收效明显,在渠道运营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阳萌提出跨境3.0的概念:
1.0时代, 外贸经济并没有品牌意识,通过展会获得2B的订单,或用极低的价格为国外品牌供货。
2.0时代, 自主经营权意识渐浓,开始登陆阿里巴巴或eBay,用价格战的方式进行跨境销售。
3.0时代,
通过Amazon、Facebook等高端客户聚集的平台和社群进行品牌运营和销售,强调产品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构建品牌价值和忠诚度。
Anker的海外之路是从3.0开始起步,在Amazon全球8大主力市场均开设了站点,并通过境外电商平台去建立与消费者的关系。
美国亚马逊上的Anker产品
建立这种关系可不仅仅是靠卖货这么简单。
Anker认为,做本地化的生意一定要用本地化人才,因此在北美、欧洲、日本、中东当地都设立了办事处。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深入了解本土用户的消费需求,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时,Anker不仅仅局限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从2014年开始布局线下销售,并于2016年进入沃尔玛、百思买门店渠道。到2017年时,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营收占比达到3:7,线下渠道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此举的直接好处就是在快速变革中保持稳健的市场收益。
Anker无疑是最早利用“创新精神”将中国制造带到海外的国产消费电子品牌
,8年出海经历给国产厂商带来的重要借鉴就是,产品品质到品牌构建的必经之路以及用精细化运营降低企业跨境成本,实现强大的现金流。
近几年,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消费者也越来越乐于接受并喜爱中国品牌,Anker也在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巨大变革中,当国内消费电子品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中国智造的发展速度才会真正驶入快车道,而这个未来,显然已经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