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
孙正、苏阳、刘金玉在2021年第7期《中国软科学》文章中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产业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效应,而交易成本和税收竞争对二者的协同效应有抑制作用。产业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更强,税收竞争对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更显著。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而产业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两个层面的集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产业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有较长时期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正在减弱,税收竞争和交易成本的影响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
两次产业融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蒋敬、丁春林在2021年第4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测算及其决定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长三角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三角的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的高质量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路径。目前长三角地区两大产业融合率较低,我国周边地区两大产业融合度较弱,表面上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孤立发展带来的产业关联度较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融合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要素市场融合度较低。因此,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仅要促进长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更要进一步打破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壁垒。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需要从实现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塑长三角产业链、促进服务要素顺畅流动、优化制度设计、促进产学研融合五个方面来推进。
产业融合和集聚促进技术创新。
吴经纬、蒋敬在2021年第7期《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文中指出,产业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技术创新,但生产性服务业过度集聚问题使得产业融合抑制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调节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加深,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来看,冲击效应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点,促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建议保持生产性服务业适度集聚规模,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部环境,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