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投资开店合伙人协议,合伙创业如何分配股权

  

  一个带着公平的声音老师说道:   

  

  老板是公司的股权架构设计师,注册公司之前先做股权架构规划。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所有权结构是错误的:   

  

  (1)如可能影响公司上市并申请境内上市,需从公司成立第一天起进行股权结构检查。   

  

  (2)如果股权设计错误,你想调整,其他股东不同意的话,可能无法调整。   

  

  (3)即使全体股东同意调整,调整股权结构也可能需要缴纳高额税款。   

  

  股权结构应该如何设置?权益老师说:   

  

  创始团队不允许直接持股,创始人直接持股的公司做不大。   

  

  你听到这个会害怕吗?他举了以下例子:   

  

     

  qvj2l q49k 0/adb2 e 695 B1 DD 45 E0 b 417 a 69113720683 /   

  

  甲持有乙公司60%的股份,甲可以控制乙公司,再通过控制乙公司来控制甲公司。   

  

  这就是双层公司结构。只要B公司持有A公司51%的股份,就可以保证A公司能够控制A公司。   

  

  这样,A公司将有49%的融资和股权激励空间,使A公司能够做大。   

  

  这难道不合理吗?   

  

  不过,醒醒吧,《股权之路》最后一篇说,不要被空想家误导。   

  

  如果你是B或者C,你愿意通过B公司间接持有A公司的股份吗?   

  

  如果我是B或C,我100%不愿意,因为通过乙公司间接持股要多交25%的企业所得税。   

  

  持有股份的收入有两部分:   

  

  (1)分红:乙公司从甲公司获得的分红免征企业所得税,然后由乙公司向个人股东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因此,对于股息收入,直接控股公司A或通过公司b间接控股公司A的税收相同。   

  

  

  

qvj2lq49k0/64cad5b354cc4f6787eee75f7ea50bc1' />   

(2)乙公司的小钱,用钱袋子套出现金到个人口袋消费。

  

方法:成立个人独资企业作为钱袋子,用钱袋子企业去注册网站、注册商标等,再高价转给乙公司使用。

  

乙公司给钱袋子支付使用费,钱袋子收到钱后,个人独资企业收入不交企业所得税,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只交0-3.5%的个人所得税,就可以合法的将钱套到个人口袋了,一个钱袋子企业一年可以套出500万元到个人口袋。

  

乙公司支付的500万元,在乙公司还能作为成本抵扣而免企业所得税。

  

是不是很完美地解决了税的问题?下面分析:

  

(1)用乙公司买房避税

  

A. 公司买房全额付款,而个人买房可拿到低利率的贷款。

  

B. 公司买房比个人买房,不仅没能实现避税的目的,还要多交N多的税, 下图是别人制作的:

  

  

我们不是专门研究税的,不浪费时间研究这个,你可以自己去了解公司买房与个人买房的区别,一个特别简单的逻辑:

  

个人买房要限购、公司买房不限购,如果不是公司买房有这么高的税,早就有很多人用公司买房了吧?

  

(2)钱袋子避税

  

乙公司有三个股东,每个人成立一个钱袋子与乙公司发生交易?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与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得作为成本抵扣。

  

对于关联交易避税,税务局有权调整,而且追溯10年。

  

所以,给钱袋子支付500万,在乙公司还不一定能作为成本抵扣,可能要交25%的企业所得税。

  

(3)刑事责任问题

  

这样操作,相当于把ABC的财产永久锁定在乙公司,无法分到个人。

  

如果你是B或C,你愿意如此吗?

  

夫妻这么亲密的关系都可能闹矛盾,可能出现财产纠纷,更何况ABC只是合作关系?

  

不管是大钱用去投资,还是小钱用钱袋子套现,本质上都是在处理ABC的共同财产。

  

先不说避税不当被有关部门送进监狱,ABC之间财产分配不当也可能会被兄弟送进监狱。

  

查到一个法院判决的案例:

  

乙公司的总经理A,通过中介M联系银行给乙公司贷款900万元。

  

A与中介谈好中介费是76.5万元,但A报给乙公司的中介费是85.5万元。

  

乙公司支付中介费85.5万元,A只给了中介76.25万元,自己留下9万元。

  

后来股东爆发矛盾, A私吞乙公司9万元被判职务侵占罪,判刑10个月,罚金5万元。

  

另外有律师处理过的案例:

  

公司有两个股东,X股东任董事长,每月工资2万元。

  

为了帮董事长避税,用董事长老婆和儿子的名义各领5000元,董事长自己领1万元。

  

多年后股东爆发矛盾, 董事长让老婆和儿子不工作而冒领工资76万元,被判职务侵占罪,判刑10年。

  

整那些偷鸡摸狗的避税方法,不仅没有避税成功,还把自己整进监狱了。

  

这不只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只是捡芝麻丢了西瓜,是偷鸡不成把自己整残废或整没命了。

  

还记得薇娅老公说的话吗?聘用所谓的专业机构帮我们进行税务统筹合规,但后续发现这些所谓的合法合规的税务统筹均存在问题。

  

薇娅的结果,补税7亿+罚款6.4亿+被封号、名誉受损等,这损失有多大?

  

关于薇娅事件的分析,可以看“股权道”之前发过的文章。

  

补充一个信息:税务总局国税函〔2001〕84号规定,一个人注册两个以上个人独资企业的,要合并计算。

  

合并后年收入超过500万元,就不能实行核定征收了。

  

所以在2001年就已经规定,通过一人注册多个个人独资企业来避税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你找的大师靠谱吗? 就如教你做小偷发财,今天没被发现也许是运气好,哪天被发现了就进监狱了。

  

怎么判断谁说的靠不靠谱?

  

一个简单的逻辑: 但凡教你找别人做挂名法定代表人的,水平和人品都有问题。

  

(1)在《公司控制权》书里介绍过法院判决的案例,有老板找人做挂名法定代表人。

  

公司逃税580多万元,老板进监狱了,挂名法定代表人不用进监狱。

  

因为逃税是老板决定的,挂名法定代表人没参与。

  

以为找人做挂名法定代表人就能逃避责任,这是水平问题。

  

(2) 教你找别人做挂名法定代表人,他根本没教你怎么解决踩坑的问题,只是教你找个人去背锅、顶罪,教你踩着朋友过去。

  

这种人人品有大大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你送进监狱了。

  

他只顾自己赚钱,哪管你会不会进监狱?

  

我们从来也不会这么做。

  

如果前面有个坑,我们的办法是教你怎么改路线绕开这个坑;如果实在绕不开,就想办法搭桥过去。

  

而不是教你把朋友推下去填坑,就算你真把朋友推下去了,最后也可能因为坑太大,你和朋友一起掉进坑里起不来了。

  

股权老师教你绕这么多圈圈,还可能把自己整进监狱,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A的控制权问题。

  

平白无故增加乙公司,整出这么多复杂的事情,而且不是一个月,是几年几十年,这是你创业的目的吗?

  

我们一直说: 股权设计是手段,企业发展是目的;用手段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手段改变目的。

  

回看现实,华为、腾讯、阿里等已经做大的公司,有哪家是靠持股51%去控制公司的呢?

  

没有一家吧?

  

通过搭建多层架构解决公司控制权问题只是辅助手段,掌握公司控制权的根本办法在公司章程。

  

因为, 股东有什么权力是由公司章程规定的,控制公司最重要的是公司章程,而不是股权结构。

  

如果用股权老师教的方法控制公司,在《公司控制权》书里介绍过多个法院判决的案例,只需要在乙公司章程改一句话,就能让A无法控制乙公司、也无法控制甲公司。

  

  

股权老师还介绍了完美的股权结构,如下图:

  

  

(1)甲公司是实体运营公司,创始团队不直接持股。

  

(2)乙公司是创始团队持股平台,方便实现A对甲公司的控制。

  

(3)丙是家族公司,用来实现家族财富传承。

  

(4)丁是项目公司,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分设,因为高新企业所得税是15%,可以节税。

  

我们分析如下:

  

(1)甲公司和乙公司的问题前面已介绍过,不建议搭建乙公司。

  

我们的建议是创始人可以直接持股甲公司,通过公司章程和其他辅助手段解决控制权问题, 因为多一层架构就多一层税。

  

直接持股交20%的个人所得税,作为企业家、创始人,成为高收入人群后交20%的个税,我觉得是应该的,不要整偷鸡摸狗的手段去避税。

  

如果人人都不交税,走出门还有路可走吗?

  

外面也许变成垃圾场或荒地?

  

关于税的另一个问题,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权益性投资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公告》:持有股权、股票、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等权益性投资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一律适用查账征收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就是不能采用核定征收方式。

  

某音上有视频说,以后通过合伙企业持股要交35%的个人所得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

  

我们是做股权设计的,本来不是专门研究税的,但发现好多人理解有误,被迫自己去研究。

  

后面再写文章分析这个,可以关注“股权道”方便查看。

  

(2)按业务类型分设丁层项目公司的问题,对部分行业这么做确实是可以省税的。

  

有些行业可以这么做,有些行业不需要这么做。

  

(3)关于丙层的家族公司传承问题。

  

有些人跟风学别人用信托做家族财产传承,我不赞同。

  

首先,如果是国内上市,创始人的持股是不可以用信托的,用信托不能上市。

  

其次,用信托做财产传承的本意,是担心股权留给儿女被他一下子卖光花光,以后没有生活保障。把股权交给信托打理,可以让儿女有长久的收入来源。

  

这意思是,不相信自己儿子能管好财产,而相信别家公司帮儿子管好,这是养一个废人儿子吗?

  

养小孩,我更建议培养小孩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他可以有赚钱能力。

  

而不是养一个废人儿子,给他留下一辈子花不完的财产。

  

(4)关于传承的问题

  

马云创立的两家公司,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都设计了权力传承机制,只是一些大师没看懂不明白而已。

  

马云设计的是为了企业长期经营的权力传承,不是养个废人儿子的财富传承。

  

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马云创立的两家公司都没有用相同的模式,

  

有人却指望大师给个万能公式帮做出一个100亿、100亿公司,不是张开怀抱等大师收割么?

  

写这文章时我一直在想:

  

为什么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7:3是最优股权结构、前面老师说的东西能这么火?

  

在《公司控制权》书里已经有法院判决的案例证明,有人持股90%被判没有控制权,有人持股0.02%也能控制公司,有公司用了7:3股权结构也闹到僵局呀?

  

正确的东西火不起来,错误的东西却火了,为什么?

  

  

想起一句话: 如果人人都认同你,你得有多平庸呀?

  

高水平的,都是反常规。

  

华为在做手机火起来之前一直都是被冷落的,以前名牌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华为。

  

阿里巴巴、腾讯小时候也被冷落不被待见。

  

理想汽车在王兴投资之前也是被无数VC抛弃的。

  

1+1=2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也是最容易被多数人相信和流行的。

  

而1+1 =10,普通人都不会相信、也做不出来,只有高水平、有眼光的人才可能相信并做到。

  

常规是从多数普通例子总结出来的规律,而高水平的是特殊的少数,不会符合常规。

  

相信反常规的存在,才可能超出平均水平。

  

给出1+1=2的固定公式,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才是大师,才有水平,因为符合自己的认知呀。

  

明知道割韭菜的手段容易火、也更容易赚快钱,但我们却无法像他们那么做。

  

我总是告诉别人1+1不一定等于2,可能等于100,也可能等于0.5,不给别人一个标准公式,所以根本不可能火起来。

  

  

股权设计是手段,企业发展是目的。

  

先确定企业发展要怎么做,再考虑怎么用股权设计去配合企业发展。

  

而不是反过来,先确定1+1=2的股权公式,再把公司往里塞,这样是不可能做好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