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眼APP新闻: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布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热情并未减弱。最新数据显示,过去5个月已发行46只ETF。从新基金品类来看,主流指数的宽基产品得到进一步覆盖,主题ETF、细分领域ETF等多品类ETF产品也同步扩张,各个赛道逐渐成为红海。
从基金公司或个人基金的角度来看,目前ETF市场的马太效应显著。
各类别ETF同步扩容
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轮动进一步加快。作为结构性市场的投资工具,ETF继续保持高人气,欢迎进一步扩张。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已有23家基金公司的46只ETF开始发行,其中35只成立,募集资金总额约380亿元。
从市场布局来看,ETF各个赛道的竞争趋于激烈。一方面,不少基金公司正在加速完善主流指数的宽基产品线。就连此前不受欢迎的沪深800指数也成为了热门标的。建行基金、广发基金、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富国基金、中银基金的子公司沪深800ETF于今年3月、4月发行。此外,汇添富沪深800ETF――全市场第一只跟踪沪深800指数的ETF,于去年7月15日正式上市,9月开始上市的E基金沪深800ETF,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7只沪深800ETF产品投放市场。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a股市场主要规模指数中,仅有上交所100、上交所150、沪深200、深交所200、深交所700、深交所1000、创投300等指数未发行相关ETF产品,这些冷门指数的表现并不逊色于热门指数。有基金公司表示,随着ETF市场日益拥挤,相关ETF产品可能即将发布。
与此同时,其他传统宽基指数ETF产品的队伍也在持续壮大。例如,卜式沪深300ETF和应永沪深300ETF在3月份开始募集。沪深500和沪深ETF产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部分公募继续以SmartBeta策略布局ETF产品,包括嘉实CSI 500成长估值ETF、景顺长城CSI分红低波动100ETF。然而,与去年相比,这些ETF的受欢迎程度略有下降。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积极布局子行业、区域等主题ETF,部分赛道已经相当拥挤。行业主题基金方面,今年前两个月科技股表现强劲,跟踪了5G、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子等多个子科技行业的数十只ETF。据业内人士分析,新基建概念近期备受关注,多只相关主题基金被报道。预计未来,创新科技等成长型基金的竞争将非常激烈。
就区域主题基金而言,目前已发行多只跟踪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指数的ETF产品,如建行沪港深粤港澳大湾区ETF、华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ETF、Boss恒生沪深港股通大湾区综合ETF等。
ETF市场马太效应明显
数据显示,行业内ETF头部效应明显。从基金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规模来看,大中型基金公司和初始基金公司在ETF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单就今年而言,布局实体多为头部基金公司,如Boss、国泰、鹏华、招商、兴业、郭芙等基金公司。
单只基金的规模分化也很严重。以沪深500ETF为例。目前,有15只老牌沪深500ETF基金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根据最新净值估算,截至5月22日,南方沪深500ETF规模最大,超过100亿元。成立时间相近的基金中,广发沪深500ETF最新规模近46亿,华夏沪深500ETF和嘉实沪深500ETF最新规模分别为12.1亿和8.8亿。作为沪深500ETF的“后来者”,中融基金和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的ETF产品都在1亿元左右,而方正富邦的沪深500ETF只有3800多万元。
类似的情况在沪深300ETF、上交所50ETF、创业板ETF等众多主流的宽基公司中都有出现。据华泰金工团队统计,一季度新成立的数百亿ETF占所有新成立产品的45.40%。截至一季度末,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已成立ETF数量仅占6.32%,但规模占比53.29%。对比去年底的52.72%,可以看到头部效应略有上升,但仍低于2018年底的63.06%。
一位来自深圳某中型公募市场部的人士表示,“与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相比,ETF更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因为流动性好、规模大、交易量大的场内基金更容易吸引机构和大户的资金。随着头部基金公司积极发行ETF,产品线越来越齐全,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谈及未来ETF市场的突破,上述人士表示,几个赛道逐渐拥挤,新指数的开发和产品设计难度更大,既需要独特性,也需要市场接受度。但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ETF发展空间仍较大,SmartBeta战略ETF、更细分领域的定制ETF产品以及全新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