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vj2lq49k0/e312ed360f784631bdd5407acce671d8' />
AWS 8 Server 存储集群 +1000 个 Windows 客户端并发
王海涛表示,焱融科技在 AI 和 GIS
行业投入了很多的努力去做特定的优化。通过长时间的积累,焱融科技已经在这两个行业里具备国内领先性的水平,让其形成了能与国际竞品一较高下的技术壁垒。
在提到为什么选择 AI、自动驾驶和 GIS
这几个看起来不太相近的行业时,王海涛说到,“在选择投入的行业时,我们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每个领域都有经过深思熟虑。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有 AI
和自动驾驶比较接近一些,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 变化无常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它们的发展都需要依赖计算机以及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因此,我们在早年创业的时候,就希望利用这些行业发展的特质,在不同领域找到属于焱融科技的位置,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帮助企业在行业内迅速站稳脚跟。”
# “被动”发展的存储技术,却是企业破局的灵丹妙药
近年来存储形态的变化日趋多样,存储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对于这些改变,王海涛认为存储行业的发展是偏被动的。这里的“被动”并不具备消极的含义,所谓“被动”发展,指存储需要根据外界的变化去做相对应的更新适配,这里王海涛从
硬件介质变化、业务端平台和云的兴起 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同诱因下存储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变化。
首先是 硬件介质的变化 ,也就是半导体方式的变迁。存储设备从传统的 SATA 盘、SSD 盘到 NVMe
SSD,再到现在的持久化内存;网络从标准的以太网 10GE 到 25GE 再到 40GE,再到基于 IB(InfiniBand 无限带宽) 的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网络,这些改变都是通过不断追求硬件介质的提升,以带来更好的效能支持。其中,介质升级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
存储需要根据硬件的变化,推出基于不同介质的存储产品 。
以读写 IO 为例,由于传统介质性能有限,操作通常会采用分时复用的方式。即一个读写 IO 对应一个磁盘,在等待磁盘 IO
返回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分时复用做其他任务。然而,现在存储介质的性能很高,IO 读写返回速度很快,这时就需要软件层作出改变,适应快速性能带来的变化。像通过绑定
CPU 核心提升性能,利用磁盘 IO 实现持续读写等等就是存储针对介质性能提升作出的优化。
网络也是同样的道理,基于 IB(InfiniBand 无限带宽) 的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网络的普及,使用户可以在软件层面做到面对不同网络环境,不同封装协议的数据包时,都能实现更好地传输,进而优化整个传输链路。这对于软件层面和存储层面来说,都具备着很大的挑战。
焱融科技也一直将追求更高介质、网络技术上的产品性能,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次是整个 业务端平台的变化 。从以前传统的物理应用部署,到 VMware 虚拟化部署,再到 KVM 虚拟化的兴起,以及现在基于谷歌
Kubernetes 容器平台的兴起。上层业务载体不停地迭代变化,造就存储的变化。
以容器化平台的变化为例,过去三台物理服务器上只能做到 20-30 个左右的应用虚拟化,但是现在三台物理服务器就能实现几百个容器化实例。王海涛提到,
_当量变达到一定规模时,存储需求就会产生质的改变_
。同样的容器颗粒度的变化也是一大因素,当前存储需要应用于颗粒度更细致的应用场景,以前是一个虚拟机里有多项服务,现在是一个容器对应一项服务,因此,
每个服务的细粒程度都需要存储做更细腻的支撑 。这两点简单说明了业务端平台的变化对存储带来的改变。
最后就是云的兴起。云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了,随着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等企业相继推出云平台,云上产品也越来越成熟。目前,全球对于业务上云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认知。那就是,未来无论业务、应用还是整个底层载体都会在云上。存储作为中间重要的载体,如果底层架构已经变成云化的资源,那么传统基于硬件的存储方案,就完全无法适应虚拟化的形态,这时
软件定义就必须提升出来 。而且只有软件定义还不够,还需要定义到云端的逻辑资源里面去。
举例来说,2018 年 Gartner 定义了 Cloud-Native Storage,推动了云原生存储的发展;另外 Qumulo
也推出了面向混合云场景的新一代文件存储;今天,焱融科技也发布了自己在公有云上的 SaaS 服务——焱融 SaaS
平台,为众多云厂商提供了完善的用户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云的兴起与变迁改变了整个存储架构的设计,过往大家看到的存储后端是一个磁盘,如今存储后端全在云架构上,已经没有物理磁盘的概念了,更多的是云存储、对象存储、块存储、EBS
云盘等形态。而如何通过软件架构把上述形态设计成一个更好的通用型产品,无缝适配不同的虚拟资源,则需要从软件架构上进行改造或重构。
在整个技术发展过程中,介质的变化、业务端平台的变化、云的变化等多种诱因都在促使存储技术做出改变。可以说, 存储是以一种“偏被动”的形式在发展
。虽是被动发展,却也是企业破局的灵丹妙药。
# 云存储时代正当时,适应变化很关键
随着融合公有云和私有云形式的混合云越来越受重视,企业上云已成为大趋势。这里王海涛举了一个 NetApp 的例子。NetApp
很早之前是一家传统的一体机硬件存储厂商,现在已经发展到具备面向云端的服务能力,达到 200 亿美金的市值,实现在云端的营收保持每年 70%
的增长。其实不止这一个例子说明, 未来企业上云或者往云的趋势上走,是一个既定事实
。回过头来再看国内,虽然有一些特色的情况存在,但是企业上云的节奏是不会变的,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
既然企业上云是既定事实,存储公司如何应对也成了重中之重。王海涛提到,目前公有云厂商在存储维度产品细化较多,仅从文件存储产品来说,就有很多款,对客户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存储产品。客户一方面追求极致简单化,又要满足业务的诉求;另一方面又担心数据从云端迁移回到企业内部,或者业务从云端绑定到另一个云的过程是否复杂。这些都是存储厂商在云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王海涛看来, 未来存储的形态,一定要适应企业业务变化的趋势
。同时,存储还需要理解业务,支撑业务,洞察未来业务的发展形态,摸索未来场景,并预先做出相应变化。以焱融科技为例,
面向混合云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就是一种变化
,所谓混合云,就是根据业务发展,混合使用公有云、私有云,甚至于多个公有云,进而全面满足企业客户在实际业务场景的存储需求。
存储其实是一个载体,要去服务的是业务平台。
最后王海涛透露,接下来焱融科技将推出社区版,向用户提供免费、不限时的产品。希望可以让更多用户通过更方便的方式了解和使用焱融科技的高性能存储产品,享受云上存储的快感。同时,也期望企业用户通过使用焱融科技的产品,了解到如何在保证当下业务流畅运行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的业务场景并做到无缝切换。打消企业用户对云和容器存储的部分疑虑,满足其上云业务趋势的需求,解决企业选择困难的问题。后续,焱融科技还会重点针对数据迁移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平滑迁移,不影响客户当前业务。
# 采访嘉宾介绍:
王海涛,焱融科技创始人兼 CEO,200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0 年加入 IBM 从事企业私有云的研发、管理工作,曾作为 IBM
全球私有云产品 ICM(IBM Cloud Manage with OpenStack)overall technical
lead,金山云私有云技术、产品负责人,有近 10 年的企业级私有云建设经验,是中国最早从事云计算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