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看午夜电影,因为那时,所有的孩子都睡着了,所有的大人都来看。
不会有噪音,不会有哭泣,不会有露骨的笑声。
我相信即使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
前段时间和朋友出去玩,一起坐动车。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的朋友上车后不久,他拿起手机播放音乐,Tik Tok的热门歌曲。
太吵了。很多人都在看着我们。
我觉得不好意思影响别人,就送了他一个耳机。
但朋友说:“这个耳机是入耳式的,不舒服,不想戴。”
我说:“那就小声点,影响到别人了。”
朋友笑着说:“这有什么,自由的国度,他们也可以放歌听啊。”
我无言以对,但他却得意洋洋,半躺着舒服,听着歌睡着了。
音乐就这样放了一路,然后我无法忍受偷偷捡起来又关掉它。
01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科学》的老师给我们讲解噪音。
“不管多悦耳的声音,在不适宜的时候影响人,都属于噪音。”
对此我一直有很深的感触。
我可爱的爸爸每天晚上都有听闽南歌的习惯,就是那种“三分钟注定,七分钟靠努力”的歌。
学习的时候,我很早就睡觉了,经常被歌声吵醒,让我觉得很痛苦。
有好几次,我冲出来关了电视,然后我爸追我。
后来父亲觉得不好,就很少听。
那是我可爱的妈妈,祖传的大嗓门。只要她和一个离她两米多的人说话,她就得对着陕北人喊民歌。
“是啊!那个谁!你听到了吗?”
“听听!但是我快聋了~你能小声点吗?”
“好的~”
不要谈论我。不要吵醒村子另一端的狗。
我相信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修路,施工,楼上装修,大声说话,外面放音乐。
无聊。
用这种噪音去影响别人,其实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人们在聊八卦、说隐私的时候,都会窃窃私语,生怕声音大点,被别人听了去,对自己造成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自私的人,说话总是那么吵闹、刺耳,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哪里,会不会影响到别人。
对别人做你想让他们对你做的事。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大小,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层次。
02
很多人吵架时会不自觉地放大嗓门。
《奇葩说》想起范,每次辩论都会用压倒性的音量让对手无法说话,从而取胜。
在我看来,其实范的观点很多,也很犀利,很独到。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抱怨街道”来赢得比赛。
对手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被突然打断,这也影响了观点的表达。这种胜利真的有点势不可挡。
音量大,不代表你说的话就是正确的,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性子急,急于表达,却不愿意倾听的人。
很多人都很佩服那些温和冷静的“学者”。其实他们的礼貌都来源于“只讲道理,肯听”。
虽然不清楚秀才为什么会遇到兵士,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秀才的理由是正确的,强求的人只是在拼命保留自己的尊严。
越是胡搅蛮缠,这个人越是不讲道理。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和别人争论,他们愿意听,你可以慢慢说;如果他们不愿意听,你不妨保持沉默。
正如孔子所说:“夏虫不可语冰。”
03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职场和学校。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很调皮,不喜欢学习。
班主任上课经常点名批评,什么都说。
说得特别难听,嘲讽的味道十足。一次,班主任抽查作业,那个同学找不着作业。
班主任觉得,他就是没写,故意这样说的。
同学在书包里找了又找,在课本里一页一页翻,就觉得自己明明是有带的。
班主任走过去,把他的书包扔到走廊,让他在走廊慢慢翻,找到了再进教室。
同学赤着脸,翻着包,耳朵里听着教室里传来班主任的话: “不学习,还撒谎,这样的人,人品和智商都有问题。”
他依旧翻着包,脸更红了。书散落一地,啜泣声,越来越大。
当师长的,当然有资格,也有义务批判学生,只是,学生也有尊严,也有人格。
在教室里坐着的,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暗恋的女同学,这样的教育,真的合适吗?
况且,他真的有做作业,真的丢了,忘了带,该怎么办?
指责的声音,最好是在私下发出,而且,一定要知晓了真实情况,再发声。
妄加指责,不分场合,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行为。
04
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换位思考,可以让身边的人,感觉舒服一点,过得愉快一点。
最简单做法,就是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
正如蔡康永说的:
讲话时最好自觉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 * *
S的魔镜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吧
【今日话题】你觉得在公共场所外放歌曲,是没素质的表现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