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锐彬:从外企白领变身网红 “毛衣哥”
文|阿里
本文发表于《农村青年》 2020年第5期。
一个“80后”科技男,放弃翻译工作回乡创业,带领母亲和一群大妈级别的农村妇女织毛衣、卖毛衣,一双巧手“织”出致富路,粉丝百万.
老板和模特都是。
身在校园心系家乡
潘瑞斌,80后,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龙都镇富阳村。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勤劳的母亲除了和父亲一起种水稻,还在家里做女工,是当地有名的熟练织布工。
当时潘瑞斌的母亲给别人加工针织衣服。她按照外贸公司的要求进货,然后把货分给前村后村的妇女做毛衣。最多时,她手下有100多名女工。潘瑞斌说,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母亲的收入。
在母亲的影响下,潘瑞斌6岁就学会了织毛衣。20多年后的今天,他还记得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正坐在家门口织毛衣,邻居阿姨路过,惊讶地问:“为什么一个男孩子学这个?”那天,他脸红了。
但是潘的母亲不同意。她对邻居说:“艺术不会给你带来负担。业余时间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而且,我儿子喜欢。”
到10岁时,潘瑞斌已经能在放学后通过织毛衣赚些钱了。每个人都称赞他在这一领域的“独创性”和才华。
90年代后期,随着机织毛衣的流行,手编行业逐渐衰落。对于潘家来说,真的是“不再美好的时光”:潘妈妈织的毛衣看起来很老气,不够时尚。慢慢地,家里的针织订单越来越少,潘妈妈和姐姐们一起织毛衣的盛况不复存在。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潘瑞斌说,他印象中那种几十个人在满是沙子的地方一起编织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过。"除了织毛衣,他们什么都不会。"只要一说起妈妈阿姨织毛衣,潘瑞斌就会兴奋起来。从那以后,“给大家找点事做”的想法就在他脑子里萌发了。
潘瑞斌是理工科的,生物制药专业。大学期间,因为不太喜欢这个专业,所以自学了日语。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外企工作,成为一名日语翻译,过着稳定体面的生活。
然而,眼看着自己喜欢的手织衣服即将被时代抛弃,潘瑞斌一想起小时候离不开的“妈妈”毛衣就很不开心。“当时我觉得手工毛衣的没落很可惜,我想拯救这个行业。”就在这时,网上商店开始兴起,他意识到互联网可能是手工编织行业的生命线。
于是他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网络卖手工毛衣,让家乡的妈妈阿姨们也有事情做,重拾过去充实快乐的生活?
动手吧。他下班后注册了一个网店,挂了几条自己织的手工围巾和衣服去卖,但是行情不好。
潘瑞斌开始加入网店店主的群体,虚心向前辈请教。通过努力,他逐渐从操作中总结出一些小经验。
那段时间他很忙,因为要工作,还要开网店。他没有电脑,就利用下班时间先去网吧“看店”,直到晚上12点才从市区回家。往往是洗完澡,好好吃一顿后的凌晨。
潘瑞斌和他的父母
长此以往,因为生活不规律,他又黑又瘦。看到儿子这么努力,妈妈很心疼,劝他不要做网店了。他笑着摇摇头,说要坚持下去,看结果。
学习创新爬出低谷
潘瑞斌的针织毛衣、围巾、包包等。款式新颖,质量上乘,都是他和他妈妈手工制作的。开网店的第一年,有了客户的口碑,生意逐渐好起来,找他定制毛衣的人越来越多。
订单越来越多,潘瑞斌的精力也不够用了。尽管父母反对,他还是毅然辞职
自己带头,从老家招阿姨,让她们重新从事针织服装的生产,通过网络销售。这是潘瑞斌最初的想法。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是大妈们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技术生疏。其次,毛衣的售后服务也让他不知所措。因为他主要从事手工定制毛衣,所以他根据客户提供的身高、体重、三围等数据来设计制作毛衣,同时他还承担后期修改的责任。当顾客提出毛衣里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他就得按照要求修改,直到对方满意为止。这样一批毛衣修改十几天是常有的事,生产效率自然就失效了。“有时候顾客心情不好会批评抱怨。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感情上我会很受伤。”他说。
2013年至2014年,潘瑞斌的职业生涯陷入低谷。当时他的生意很惨淡,这让他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的毛衣真的有问题吗?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个?”
郁闷的时候,他去杭州参加了一个网络销售培训。他意识到向同龄人学习的重要性。此后,他每隔一两个月就出去参加电商培训班。“让自己了解整个市场的特点,发现经营中的问题,思考前进的方向。”从2015年到现在,他的学习足迹遍布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充电”的脚步从未停止。
很长一段时间,潘瑞斌的核心团队只有三个人。在商店里
,他既是老板,又是模特,还是服装设计师。实际上,他一天也没有“正规”地学习过服装设计。他之所以能做出时尚好看的毛衣,和他擅长自学的特点密不可分。“一提到手工毛衣,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很‘土’。手工这个卖点,不足以让人第一眼就喜欢。能吸引眼球的要点,是好看。”潘锐彬说,“顾客因为产品好看而点击进入页面,才能知道你这个是手工制造。所以,我们现在要求做得款式时尚、材料也要好,和我妈她们过去做的那种很纯朴的不一样”。
为此,他常常浏览一些时尚网站,观察国际大牌的服装,看它们都使用怎样的配色、大概用哪些花纹等等。然后再琢磨:这些花纹图案,自己和团队成员通过纯手工,能不能织出来?又能在它的基础上做哪些创新?
事业兴旺走红网络
潘锐彬说,设计毛衣款式比设计一般服装更加困难,它需要较多的实践经验。“别的衣服你只需要设计,不需要会做。手工毛衣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会织的话,就很难去设计它,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花纹能不能用手工做出来。”
网店的生意摆脱颓势,逐渐蒸蒸日上。潘锐彬却并不满足,他一直尝试把手工毛衣和时代潮流结合起来。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有人给他推荐了抖音这个平台,这让他陷入思考。
他抱着尝试的态度,注册了一个抖音账号,发布了几条关于打毛衣的视频,结果出乎意料,“毛衣哥”挺受欢迎。
这件事让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那之后我觉得,作为时尚针织衣服的卖家,任何新的东西都应该去尝试。感觉短视频很火,我也跟着潮流走。”
潘锐彬开始用心经营抖音账号,有时发布手工织毛衣的教程,有时也发布一些“神操作”的炫技短视频。
比如有一天去兰州拉面馆,他吃着吃着心血来潮,就饶有兴致地将面条视作毛线,用两根筷子当针,在面馆里用“平针”织起了“毛衣”。这个视频段子被朋友拍下来上传抖音后立马爆火,当天播放量超过6400万。网友们忍俊不禁,纷纷为这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点赞,也有人留言:“你让我想起小时候穿妈妈织的毛衣的日子。”更有不少男女粉丝辗转联系到他,要拜他为师。
米兰昆德拉说过,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对手工毛衣的多年痴迷和潜心钻研,让潘锐彬掌握了2000种针法,一件成衣能织出100多种颜色。这样的巧手理工男,在抖音上自然备受青睐。从发布第一条织毛衣视频后,短短一个半月,潘锐彬的抖音粉丝就涨到100多万。
成为网红人物的潘锐彬除了继续做好“打毛衣的事业”,还始终不忘初心――把手工针织技艺传承下去。
2018年8月,潘锐彬在汕头市区开了个工作室,招纳了一些新人,开始向更多人传授针织技艺。
让阿姨们重当“织娘”
随着潘锐彬在网络上走红,他的手工针织品受到媒体关注。2019年3月,央视《开门大吉》节目邀请他录制节目。
发展到现在,潘锐彬的网店从几十元一条的围巾,到几千元一件的手工毛衣,都销势很好,每个月的纯利润稳稳保持在10万元以上。而且,他还推出了免费售后服务,在他的店里买针织衣服,5年内保修,甚至还可以修改样式。
五六十位家乡的阿姨负责生产手工毛衣,其中,既有当年跟潘妈妈一起工作的老员工,也有新招募的成员。她们都是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里,根据潘锐彬设计的款式织毛衣,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在边聊天边工作的轻松氛围中得到丰厚的报酬。
长期织毛衣,容易让“织女”们落下病根,尤其颈椎,酸疼得厉害。最好的调节方式,是村里晨昏间的广场舞。有时候,潘锐彬也和“阿姨们”一起跳……
如今,坐在自己公司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中,30出头的潘锐彬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儿时的那个午后,他坐在家门口织毛衣,路过的邻居阿姨停下脚步惊诧地问:“一个男孩子干吗学这个啊?”
潘锐彬织起毛衣来十分专注
现在,他可以大方地对上百万粉丝直播织毛衣,并宣称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
既是老板,也是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