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斑马网络有前途吗,武汉斑马网络怎么样

  

     

  

  斑马网络正在逐步塑造平台能力。   

  

  9月27日,斑马网络在开放场景交互框架等9项能力后,宣布了“端到端、集成、云对接”三种开放集成模式,并表示已完成智联汽车科技核心基础设施和出行生态平台的系统化建设,具备平台公司核心能力。   

  

  雷锋网新智能司机了解到,斑马网络为智能网联汽车构建了云平台、操作系统、应用生态、服务运营能力四大基础能力,形成了云网边缘的开放体系。“斑马和YUNOS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行创新。斑马的开放平台也全面升级为内容市场和服务市场,成为多模式、多服务连接的桥梁。”斑马网络CEO郝菲说。   

  

  在车载操作系统市场,斑马网络与车载安卓等供应商的竞争已经打响,谁能撬动大批车企上系统,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又一悬念。   

  

  需要技术与生态支撑   

  

  随着智能汽车概念的兴起,各种车联网系统出现,主要是主机厂自主研发,借助安卓、斑马等供应商的技术进行深度定制。   

  

  对于众多车联网系统的出现,有车企高管曾表示,“复杂的版本不仅带来性能问题,而且缺乏标准化的平台,导致开发者需要与不同系统进行接口,大大增加了复杂性和开发成本,阻碍了服务和应用的发展,最终影响了消费者体验。”   

  

  基于这种情况,一些车企开始与提供车载操作系统的供应商合作。其实回顾智能手机时代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的历史,我们发现两者在生态建设上,无论发展还是封闭,都有各自的体系。   

  

  “操作系统不仅是技术支撑,更是强大的生态支撑。它们相辅相成。”郝菲认为,智能汽车的功能体验和服务运营与手机不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核心理念上。   

  

  以交互设计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操作系统的进化中,人机交互的革命给操作系统的进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郝菲认为,与市场上的一些手机操作系统不同,斑马的底层操作系统AliOS的研发结合了汽车使用场景和交互方式。   

  

  按照雷锋的说法。此次公布的整合模式分别针对OEM和行业合作伙伴:   

  

  在“端到端深度定制”方面,斑马可以为OEM提供深度定制解决方案,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和数据运营。   

  

  在“综合-   

  

  “差异化开发”,斑马的技术融合和生态整合能力将以软件开发包的形式提供给行业合作伙伴,从而实现价值链公司的协作和内容与服务的融合。合作伙伴可以在此基础上接入差异化的生态和技术。   

  

  在“云对接-生态整合”中,斑马将提供车生活的生态能力,实现云数据整合和运营能力的产品化。   

  

  总之,在智能网联汽车如智能手机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斑马网络应该向主机厂开放,实现其在出行生态领域的商业变现。   

  

  剑指车载安卓   

  

  斑马网络的四大基础能力中,除了软硬件技术和运营服务,底层汽车操作系统AliOS是核心。这也是从智能手机切入车载系统领域的Android被多次拿来与斑马相提并论的原因。   

  

  “10年前,我做车联网方案的时候也是用安卓。那时候真的只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当时安卓有巨大的手机市场,忙得顾不上(车市)。苹果发布CarPlay后,又要和苹果竞争了。”郝菲告诉雷锋。com新智家认为,智能汽车应该有不同的操作系统,需要融合技术和生态。   

  

  其实车载安卓也是以技术更新和生态系统建设为目标的。   

  

  据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袁小林介绍,沃尔沃于2017年与谷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安卓系统的汽车版。双方共同打造的车对车系统被沃尔沃视为满足未来车对车系统的要求,如高稳定性、快速更新、软件支持、自动迭代、标准接口等。   

  

  这个标准版车载Android系统的好处是,车企将可以对车载终端、连锁终端、云终端、服务器终端进行多重控制,解决车载终端系统紊乱、封闭等常见问题。此外,借助标准化的车载安卓系统,车企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系统。   

  

  不过,郝菲强调,与市场上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不同,斑马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和AliOS秉承了国产自主操作系统的核心理念,独树一帜地专注于云而忽略了端、产品体验和运营服务。   

  

  雷锋。com新智能驱动了解到,斑马已经与高通、联发科、英特尔、恩智浦、德州仪器五家芯片公司联合宣布成立智联汽车核心联盟,将共同建立以操作系统为中心的软硬件一体化的操作系统芯片生态。   

  

  到目前为止,除了奥迪公司宣布大众。OS系统会推出,真正涉足这个领域的车企很少。这意味着斑马与安卓等操作系统供应商竞争的成败,最终将由多少车企达成合作这一指标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