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工作不如意,行业发展不好,觉得自己做不好工作的时候,就想转行。
如果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没做过的行业,最好具备相应的迁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否则盲目的过渡很可能就是在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一天下午,我收到了一个非常热切的来访者的求助,希望知道我适合做什么。
小波(化名)毕业于某双顶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两年,都是做软件工程师。
肖波在工作中很努力,但总觉得自己专业悟性不够,工作状态很一般,专业知识学得慢。
而且毕业后两次工作经历都不是很理想,导致信心变差,工作主动性降低,在各种磨难中辞职。
他找到我的时候,小波在做兼职,他想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转型,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
* * *
小波的情况有必要变换吗?从我以往的经验来看,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我真的对编程没有兴趣,做不好,那几年的学习也不会很顺利。
我分析了他的测试结果,是ISTJ。让他满意的工作是技术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生产出一个有形的产品或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服务,有充足的时间独立工作。
同时,它具有高度的管理性和社会性。具有管理型特质的人更适合提案策划、组织和管理,具备领导能力,对权利和地位有所期待。
具有社会特征的人都渴望帮助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自我认同就会很低。
目前小波的工作还不能把这两个特点发挥到极致,能力明显不足,做的很多工作也趋于常规。
深入交流后,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创业创造的潜质,但目前还是要积累核心能力。
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影响力、成就感、归属感、专长、自我成长、信仰和道德。
梳理完他自身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他过去两份工作都坚持不下来的原因。
* * *
小波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是某知名电商平台。当时是他所在的分公司招聘的,当地只有一个研发团队。结果小波进去后,项目被砍掉,有经验的员工被裁掉。
作为新人,小波被分配到其他项目组,但由于主要领导都在异地,这方面的人少,沟通不畅,成长有限。整个团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让小波选择了离开。
第二份工作,小波谨慎多了,选择了一家本土的娱乐互联网公司。但由于对公司业务了解不够,进入后发现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感兴趣。
而且这家公司人员流动非常大,团队管理混乱,工作进展也不顺利。我们经常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但讨论的结果却无法执行。半年后,小波深思熟虑后离开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小波在选择上缺乏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在职场适应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企业和其价值观的冲突
在小波所看重的所有价值观中,归属感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团队要能让他觉得被团队认可,真正觉得自己是组织的一员。
但是,第一家公司属于一家分公司。不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异地管理,让小波无法融入团队,无法得到团队的支持。
2、 社会化程度不足
我们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不够,我们的专业知识不够,同事之间相处的很累.从这些来看,小波的精力都消耗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了。
他一方面鄙视领导的管理,觉得领导工作才三年就升职了,不服气。但是当我问:如果你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你觉得你升职的可能性大吗,你能带领下面的人把项目做好吗?
他又沉默了,感觉自己也做不到,不自信。
肖波遭遇的“不幸的工作经历”其实可以通过求职前的准备尽可能避免。例如:
1、找公司只找当地的、业内知名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大公司。以他的工作积累和学历背景,可以列出当地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名单,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和面试。
2.面试前和面试过程中,充分了解公司的业务内容和发展方向信息,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个领域感兴趣。
3.就具体工作内容、具体项目、团队组织架构、未来发展等信息进行深入沟通。然后再考虑是否进入。
现在谈小波一直想要的创业方向还为时过早。刚毕业的那几年,是职业探索的最佳黄金期,也是物质和精神积累和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什么都没准备好,就盲目进入,无疑是九死一生。
* * *
基于小波的现状,我给他以下建议:
1、从能力的角度来说,还是先专注于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
过去的两次经历仅仅是由于
自己缺乏求职技巧造成的,调整后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进去,外界环境平稳了,就可以实现技能的持续积累。2、 努力打造自己的社会化能力
小波虽然已经工作有2年,但是在面对职场上必备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抗压力……都比较缺乏,如果想以后走入管理岗位,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
不论是认知行为模式,还是心智发展程度,甚至是能力维度,这些绝非某一份工作就能给予的,而是个人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
因此,这个过程无法逾越,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倒不如打开自己融入当前的工作中,从具体工作中加以改进(具体建议部分涉及个人隐私,略)。
当自己足够成熟,在专业能力,领导力都有了积累,我相信他内心的那份创造会带着他走向更现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