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龙战于野,血暗而黄”。天帝视黄色为权力的象征。所以宫廷产品和宫廷修补都离不开黄色。当然,赵晋银辉,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皇宫,也不例外。图为故宫端门(局部)。
故宫又称紫禁城,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经典范例。图为故宫的青铜狮子。
在宋、明、清时期,金、银、铜器的生产非常繁荣。特别是清代的皇家用品,无论是材料成本、品类丰富,还是技艺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图为太和殿。
金银由于其稀有的属性,无论是用于制作精美的器皿,还是仅仅作为装饰品,都显示了经济的富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图为故宫中的宫殿。
图为“仁德大隆”金匾、石佛。
宋代,铁罗汉头、铁造像头、铁菩萨造像头;明,青铜观音像头像;清、青铜佛头:这些造像体现了北宋以后金属造像的特点。宋代的铁罗汉头像和铁造像,眉毛和眼睛上挑,唇线清晰;宋代的铁菩萨,鹅蛋脸,嘴唇自然放松,多了些世俗人物的气息。明代青铜观音有一张方圆脸,五官凹凸感很强。清代青铜佛头面部丰满,五官轮廓清晰,纹饰华丽,外表镀金,体现了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图为宋、明、清三代佛首。
图为7颗镶嵌黄金珍珠的宝石(1644年至1911年局部特写)。
图为7颗镶嵌金珠的宝石(1644年至1911年部分图片)。
图为镶嵌在黄金中的八颗珍贵珍珠(1644年至1911年的部分图片)。
图为镶嵌在黄金中的八颗珍贵珍珠(1644年至1911年的部分图片)。
图为镶金珍珠宝石经盒(清乾隆1736-1795)。
图(左)为镶金绿松石神龛(右)和镶金珍珠宝石佛巢(1644-1911)。
金镶松石佛瓶(1644-1911)。石佛瓶是一种具有鲜明宗教和地域色彩的器皿。在藏传佛教的仪式中,佛瓶通常被供奉在高大的佛像或佛像前的祭坛上。瓶内装祥瑞草或孔雀翎,下面的灯里装五谷杂粮,是不可或缺的器皿。
图为原藏于故宫宝祥楼的木雕金漆宗喀巴像(清1644-1911)。
图为银鎏金六世(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班禅坐像。
图为青铜镀金佛像(明1368-1644)。(中国西藏网图文/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