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了解到一个新的word-「养牛」.
这不是真的要养牛,而是有经验的牛仔裤玩家的行话。
我身边有一个男朋友,他是「养牛」的粉丝。
有一次,听他科普知识,从区分牛仔裤面料和线条,到减少牛仔裤显瘦的频率,形成漂亮的“猫须蜂窝”线条,还有掉色、退浆等专业术语,让我大开眼界。
好奇心驱使我搜索了一下,我就不细说这个小众爱好了,一个「小生意」案例――月入10万的「补裆哥」,让我觉得挺有启发性的。
01
这个案件的主人公是刘,一个90后。
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已经在「养牛」打了10多年的球了。
刘小时候,很为他的头疼
在周围人的眼里,刘对的爱好也特别不专业。比如他喜欢牛仔裤,有一群“复古圈”的朋友,在各种牛仔裤上一掷千金。
但就是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爱好,现在每年给他带来了超过百万的收入。
2002-2003年在贪玩、学习成绩也不好,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一个复古爱好者的聚会上,大家聊天说这个复古行业没有专门修复复古服装的项目。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刘心里有了主意。他想专门修复古的衣服(尤其是牛仔裤)。
_“裤裆是牛仔裤穿的最多的地方,因为个人生活习惯……”_刘接受采访的谈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据他统计,一年要补2000多条裤子,收入在百万左右。这样算下来,补一个裤裆平均单价大概是500元。
估计有朋友会不解:「养牛」
看看刘精湛的技艺,你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了。
01
看着修复的过程,他甚至让我想起了那个修复文物的师傅。他在分享维修细节时,特别提到布线和技术是关键。
此时画面显示的是他选配线时仓库的一个小角落,密密麻麻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牛仔线充斥画面,真是应了那句话:我买条牛仔裤都不一定要500块,补破洞这个听着平平无奇的裁缝活儿,怎么这么贵?.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投资。复古牛仔裤还得用复古缝纫机修补。刘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古董机器。房子全是30个单元,价值几百万。
而且不是有钱就能用的。说起其中一台型号为“Singer 47w70”的缝纫机,他很了解。
据说世界上只有几十台缝纫机。
他花了半年时间才找到其中一个,结果还是不好。
在琦琦把机器带回来之后,刘决定研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研究一下如何修理它,最后把它修好才能使用。这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补裆,并不是简单拿其他布料补上破洞,而是重新去「织」这个位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看到这里,估计你和我一样,不会再怀疑哥哥的爱和实力了。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理想和现实,总觉得两者是separated-这份用心,让他的口碑在圈子里、网络上持续发酵,甚至有明星专程找他修补牛仔裤。.
《布克洛奇兄弟》的故事把两者结合得非常好。
看着他的采访,两个概念浮现在脑海里。
p>一个是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当时学习这个理论的过程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结论是: 不同的消费者,应该适用于不同的效用函数。
用大白话来,就是同样吃2个小蛋糕,对于爱吃甜食的人,和不爱吃甜食的人,满足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而这个理论, 其实可以给像「补裆哥」一样有热爱的朋友,更多信心:
费心思补一条牛仔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浪费时间金钱不值得;但对于「养牛」一族,却是千金难换心头好。
不要担心自己的积累会浪费,找对欣赏自己、需要自己的同类,你的独特价值也会给你充分的回报。
而另一个概念,是管理学中的竞争优势理论。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波特,曾经把持续的竞争优势,分为3类: 成本(低价)优势、差异优势和聚焦优势。
刘云强恰恰就是选择 聚焦 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做 差异化 的积累。
你可能会觉得,刘云强的例子有点小众。我倒觉得,没必要低估咱们广阔的市场。
我身边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我认识一位专门改大牌西装的「裁缝」,把一套西装改到合身的收费,通常都需要7000-8000元,他的「招牌绝活」就是改格子款的西服,
细致到格子边和走线能够严丝合缝、宛若定制。
而也是这样的好口碑,帮他吸引来的也都是对品质要求高、价格敏感度很低的客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估计收入也不比「补裆哥」差。
其实,任何一个看似小众的领域,都藏着类似的案例。
从这两个角度看,所谓事业也和投资一样, 与其择时、纠结什么时候开始更好,不如坚定地选择对自己认同的、更有价值的事,持续投入。
我们常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本质上是在检验我们有多么「知行合一」。
反过来看,敢于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做「长期定投」的人,为财务所扰的时刻,往往也会减少;相反,过于聚焦于短期利益、眼前涨跌,反而容易被金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