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狼牙
创新药的未来投资
2020年3月20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创新药物ETF159992,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后面会详细介绍。
159992选择标准更完善,布局更广,以无锡药专、恒瑞医药、泰格医药、乐普医药、康泰生物、志飞生物、复星医药、凯莱英、上药、华东医药、通化东宝为成份股。
现在我知道的有战斗力的临床研发团队真的就是恒瑞,中国在恒瑞,信达,贝达,应该有很强的团队,顺便说一下,东方阳光的R&D临床团队也很强。
目前恒瑞有很多药厂在运营,齐鲁大部分都在恒瑞的过去。我觉得未来中国药厂基本打不过恒瑞。最近PD-1,恒瑞杀了信达俊士。
格洛丽亚英是今年炙手可热的CMO,但绝对是未来。
原因:上市持有人制度
朋友认为:
未来中国的医学有两种模式:
1)国有大型药厂,研发、生产、销售上下游齐全,强者恒强!
2)由2)biotach开发的创新药物要么由CMO制造,要么出售给大型制药公司,要么直接收购。
因此,未来10年内,中国制药企业将基本定型。
(在CMO模式下,海正药业与赵升合作为公司生产新药,当然也销售这些产品)
CDMO只是未来的一部分。
如果药厂不好,CRO的未来会更糟。这样,无锡药明康德以后就比不上恒瑞医药了。
但是恒瑞主要是销售太牛逼了,信达的研发还是挺强的,的销售队伍没有恒瑞强。
四川有个小药厂。被恒瑞收购后,工艺改进,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售价降低一半。
而且恒瑞的R&D临床人员基本占据了国内药厂的一半。
国内大型药厂中,我觉得豪森是下一个最有可能接近恒瑞的。石爻刚刚开始创新药物的管道布局。我的朋友是副总裁。聊着聊着觉得和恒瑞至少有10年的差距。
齐鲁和恒瑞不止一代差,一半都是恒瑞人。
/p>天晴的研发实力也是接近恒瑞的,应该能和齐鲁差不多。
东阳光研究院的产品布局是很牛逼的,团队也很强,就是不在上市公司体系。东阳光研究者的化工研发能力至少排名前5。
信立泰的研发团队走的走,换的换,现在还没定型(昨晚聊天,一朋友是泰嘉团队还闲在家,等待新品上市)。
中国10年以后,应该能一个万亿市值的,20年以后,应该有3个左右万亿市值的
总结:
1.恒瑞的龙头地位,20年以后会更稳固。
2.国内的传统药厂会厮杀出几家-10家很强的,几千亿市值的药厂
3.剩下的一些跟不上时代,或者转型不顺利的传统老药厂会被淘汰掉。
4.新兴代研发型药企会出现一批中型药厂,但是长时间内无法挑战恒瑞及上几家龙头。
仅仅会有几家也许可以在20年内晋升细分龙头。
5.未来的格局就是创新型大药厂吃最肥美的利润,传统的药厂无法跟进创新研发,只能转型为仿制药的药厂,吃量产的利润。创新型的biotech要么利用上市持有人制度委托CDMO开发,要么被收购。
目前优秀的公司如:
恒瑞,豪森(豪森的药好,不用质疑,恒瑞的药都不一定比豪森的药好),东阳光研究院,人福,齐鲁,信达,百济神州,贝达,再鼎(再鼎的合作开发模式也挺牛的)。
豪森的GLP-1 3期和白血病1.5代的药物临床朋友做过,产品很好。豪森的GLP-1会放量的,销售巅峰也许超过想象!
还有一个,泰格医药作为CRO也不会倒,会越来越大。泰格医药在业界投资了上百家的新兴药企了。
博济医药,广州的CRO,目前个人认为不会成长为泰格的。
龙头只会越来越强,而且没有复制性,抓住机会了就会成为龙头,而且越来越好,没抓住机会的药企,只会越来越萎缩。
个人认为现在的国内临床研发,分为3批人:
1.外资人员。
2.恒瑞出身的研发。
3.非恒瑞出身的研发人员。
恒瑞的孙飘扬是主管销售和临床研发的。试验进度以前是每个月项目经理和孙飘扬直接汇报的。一个身价几千亿的大老板管到这么细,非常稀少。
科伦和君实内部都挺复杂的,内部损耗比较大。
港股的四环医药的SGLT-4是个好赛道。还有康宁杰瑞是个非常好的公司,我看好上千亿市值。
众生药业和海思科都是好公司,年前也布局了众生药业。主要就是看中众生的流感药和NASH赛道,NASH赛道的产品是个非常有前途的赛道。如果成药了,光这一个药都不是现在的市值。
对于目前新冠病毒,如果没有别的药,只有法匹拉韦,而且是特效药,那有可能会批,就和肿瘤药一样,毒性大,但是和肿瘤死亡相比,也是会批的,慢性病要是有致畸的风险,基本就被毙掉了。
如果没有别的药,只有法匹拉韦,而且是特效药,那有可能会批,就和肿瘤药一样,毒性大,但是和肿瘤死亡相比,也是会批的,慢性病要是有致畸的风险,基本就被毙掉了。
临床试验很严格的。现在法匹拉韦,瑞德西韦都算是特批了,走后门都没这么快了
疫苗明年能出现都是因为全球的饱和式研发,但病毒会变异,所以疫苗得年年打,药品有效率高些。
豪林现在做的2型糖尿病创新药,2013年拿到临床批件,现在刚做3批,估计要2023-2024年上市销售。
GLP1以后会成为糖尿病指南的主流治疗药物,我觉得比DPP4 前景好多了。
以上从临床研发的角度来看,老狼牙再从数据的角度来说,并总结观点。
截止2020年5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已经有2014项临床试验申请通过“默示许可 ”。
根据CDE网站数据,可查询到5月第一周就有51项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其中包括23项1类创新药申请,涉及9家公司的13款创新药,其中有5款来自恒瑞医药。
四月份有22个新药申请临床,也就是说只要是药企,都是寻找,发现,筛选,合成新的化合物用于疾病的治疗可行性研究。
所以我们在投资医药股时,就不能以创新药临床一期为投资对象,比如罗欣药业,改名又是申请创新药临床,股价高开低走。
所以如果个人投资个股,那至少要选择在三期临床的新药,如果没有时间去跟进,那就选择创新药ETF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