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东方的于和罗振宇上了一个视频链接,聊到35岁的职场人士该何去何从。而罗振宇在视频中提到,
现在很多“大厂”以35岁为分界线来用人、用人、裁员。越来越多35岁以上的人在职场上走下坡路,找工作甚至很难。公司裁员主要从35岁以上的人开始。
正常来说,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稳定的收入,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裁掉35岁以上的人,并且招聘信息中也标注要求35岁以下。
俞敏洪的观点大致是:
1.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35岁以上的人接受新事物不如20-30岁的人快,影响工作效率;2.35岁以上结婚成家的人,几乎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3.35岁以上的人还在找工作,说明大学毕业后的13年里发展不好,企业不看好这类人的潜力和能力;4.职场中35岁以上的人工资普遍较高,人力成本高的人是企业裁员的第一考虑。
说白了就是企业雇佣刚毕业的大学生比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更划算,年轻人多东西快、能适应996工作模式、给的工资并不高,企业自然要放弃不能创造更多利润却需要支付更多工资的35岁以上的人。
34岁的小姜是北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程序员,距离35岁还有一年,但小姜并不焦虑。相比其他怕被裁的同行,小姜更想跳槽,加薪。
在小姜所在的开发团队里,很多比小姜年纪小、技术差的员工工资都比他高,只是因为小姜刚入职时谈的工资太低,即使后来的调薪也无法改变。
小姜的计算机专业在十几年前是很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小姜在广东深圳工作,做过电子商务和设计工程师。最后他发现程序员很适合他。别人为写代码头疼,小姜却利用周六周日自费学习。别人一天写几十行代码,小姜能写几百行。
img_height="427" inline="0" alt="俞敏洪和罗振宇聊35岁以上在职场走下坡路,难找工作,如何破局?"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小蒋的自信来自自己不断的学习,IT行业的更新速度快,小蒋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也在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技术,小蒋并不担心被公司裁员,反而有自信换到薪资更高的行业。
很多实际案例,揭示出职场环境对于35岁以上的人并不友好,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也有文章披露,35岁以后好需要投简历找工作的人,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虽然这些观点让人反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35岁还要依靠投简历来找工作,也就是变相的说明自己在行业的领域并没有特殊的成就或者价值,而现实也是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那么已满35岁找不到满意工作或者未满35岁工作现状堪忧的人,应该怎么做来打破这样的局面呢?
1、拓宽社交圈积累人脉
在35岁想要换工作,就要走内部渠道或者猎头推荐,这些都代表高质量的岗位,而通过自己投简历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
想要有高质量的岗位就要看平时的人脉积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单纯地依靠友情,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的都是依靠平时的价值交换,也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你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别人真心感谢你,等待你有需要时候,同样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帮助。
进入职场后我就要考虑经营自己的人脉圈,看看所在行业有没有交流会,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交流群,多跟行业前辈大咖请教,但是也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人提供帮助。
2、保持个人的稀缺性
个人的价值并不是企业赋予给你的,而是来源于自己,保持个人的稀缺性才能够不被替代。随着职场大环境的变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企业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待员工。
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每个公司都会对内部员工进行优化,可以随时被替代的可有可无的岗位自然会被放弃,就像运行中的列车抛弃杂物给自己减轻负担一样,企业淘汰了没有价值的员工,制造出恐慌感激励剩下的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整体快速发展。
认清这个事实,也就清楚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得稀缺成为整个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业务主干创造更多价值,即使面对行业的下滑也能尽快找到更优质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