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我市2019年第三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数据显示,虽然我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未能摆脱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并存的“怪圈”。“人才短缺或人才流失”被本土企业认为是制约创新升级步伐的重要因素,但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人力财力培养人才,宁愿通过高薪聘请同行业的人;六安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六安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留下,六安本地毕业生不愿返乡的尴尬局面。
2010-2010年第三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同比均有所增长,环比均有所下降。全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为30504人和24630人,环比分别减少12687人和5978人,同比分别增加2396人和2358人。其中,第二产业需求14940人,占48.98%;第三产业需求12839人,仅次于第二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保持逐年上升,说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
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市场供求增减趋势保持不变,供求没有出现明显波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各项促进就业和创业政策的实施。比如,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积极促进作用,省级农民工进城返乡,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7万余人;实施创业培训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惠及17家小微企业和1533名个体创业者及农村专业合作社,间接带动就业6754人;对7家省属重点企业,已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491.75万元,对446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费返还资金1125.22万元,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市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创业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
各项政策全面发力,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从第三季度求职者类型来看,我市新增失业青年人数明显减少,但求职者比例仍超过30%。与去年同期相比,新增失业青年求职人数增加1607人,其中新增高校毕业生1175人,占新增失业青年的56.28%。在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逐步消化高校毕业生后,新增失业青年求职人数仍同比增加,主要增加点为高校毕业生,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在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倾向于“慢就业”。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倾向于工作和兴趣的结合。因为没有经济负担,他们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人在打算自己创业,有人在家尝试做电商,有人成为每次系统招聘考试必备的“考官”。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和福利很难达到毕业生的“心理价位”。
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与发达地区相比,鲁
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元化,本地毕业生不愿留下来
目前,人才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创新的步伐。调查显示,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地方监管工业企业中,“人才短缺或人才流失”、“创新成本高”和“技术信息缺乏”被认为是阻碍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的三大重要因素,分别占82.5%、64.2%和50.3%。其中,“人才短缺或人才流失”问题首当其冲。虽然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决定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水平要求不高,但在第三季度,用人单位对具有大学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用人需求,以及对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的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以大学教育需求为例。第三季度需求3887人,同比分别增加203人和876人。第三季度一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岗位需求为359人,但求职人数仅为97人,求职者比例达到4.39,也就是说每个求职者有4.39个岗位可供选择。
面对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本土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并没有下大力气,对提高员工技能也没有热情。一些地方企业由于人员培训周
期长、难度大,以及出去对培养成高技能人才后跳槽或者离职的担忧,不愿花时间、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培养本企业急需的人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消费人才上,有的想方设法去人力资源市场去挖现成的人才,或者通过猎头高薪聘请有同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走出两难并存的“怪圈”,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面临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并存的“怪圈”,下一步,将着力优化我市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在创新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完善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机制, 着力推动“人才、创业、智力、资金”的回乡回流;另一方面,制定引才奖补、知识价值激励、个税优惠等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实现以政策配套为导向,激发引才育才积极性。
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多措并举吸引广大毕业生扎根六安。一是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对接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实现企业用工、求职信息快速发布、及时更新、有效对接、精准匹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结合我市实施的返乡创业工程,集中优质资源要素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如加大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扶持政策;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本地高校设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并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多渠道助力毕业生创业创新。
此外,本地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前瞻性、统筹性的眼光,有必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育才”环境,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确保企业人才队伍和企业未来发展保持同步。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条件以及实际发展需求组织员工培训,针对一线的青年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激励政策,如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保障其有充足的时间充电,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拓宽员工的视野。同时,要注意“留才”,既要用待遇留人,也要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人才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