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建设重大设施和项目,推进R&D转型、创新创业等。上海正在全面提升其作为科技创新源泉的功能。记者从24日举行的CPPCC会员年终考察了解到,上海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的空间格局。全市有500多家创新创业载体,初步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链,在张江、杨浦五角场、闵行“大零湾”等地区形成了集聚效应。
上海正在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鲁珉表示,2020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1.6万家,比2015年的6071家净增1万家,同比增长165%。仅占全市企业法人0.284%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市40%的规范企业产值、规范企业销售收入和60%以上的专利申请。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需求,市科委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服务链,共支持企业2300多家。
据介绍,上海已建立覆盖面广、工具多样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形成了由聚集要素、培育主体、完善机制、金融支持、区域协调、环境建设和对外开放组成的政策体系框架。同时,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阶梯体系。鲁珉表示,通过加强人才测评的市场导向,重点引进科技中心建设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结合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让和直接结算等形式实现国内人才梯度引进。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坚持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基础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设立齐星、杨凡等多项技术(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支持力度。
此外,今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大学科技园回归初衷,推进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四大核心功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真正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源头和承载场所。“到2025年,计划建设3至5个大学科技园示范园区,形成一批产值1000亿元的创新创业集群,孵化培育1万家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正在全面推进。”鲁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