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四人创业,陈某是项目创始人,其中一人出资40万。不参与管理。
另一个负责运营,另一个负责菜品。陈某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对不起,前期如何分配股权
以三大股东为例,股权结构设计应参考下图:
应该是避免的是等分型、游戏型、大股东独吃型的架构设计。
三个原则
创业公司所有权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业公司的股东架构搭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必须有一个核心创始人
核心创始人必须有足够控制公司的股权;如果这个人没有很多股份,那么你需要使用足够的控制工具:
比如其他形式的有限合伙制平台建设,或者有大份额的投票创业公司,没有核心创始人走不远。
第二,保留一部分股权
预留了20%'s创业时的股权。给谁?对两种人。
一类是将来的核心员工:
任何公司都需要人才;要人才的公司付不起工资,或者公司发完工资不想留下来;
此时,保留股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佳工具,所以这部分应该留给股权激励.
一类是将来引进的投资人:
随着公司的发展,会有投资者的加入和引进投资者,他们需要股权。
所以,当你是创业公司的时候,一定要储备一些股权。
第三,股权和分红权的划分
>股权不等于分红权,股权和分红权可以划等号,也可以不化等号。
拥有股权可以享受表决权、控制权,但分红权可以让渡。
三种模型
企业股权结构的三种模型:
第一种:绝对控股型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
创始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即67%的股权,合伙人占18%的股权,预留团队股权15%;

该模式适用于:创始人投钱最多,能力最强的情况。
在股东内部,绝对控股型虽说形式民主,但最后还是老板拍板,拥有一票决定/否决权。
第二种:相对控股型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
创始人占51%的股权,合伙人加在一起占34%的股权,员工预留15%的股权。

这种模型下,除了少数事情(如增资、解散、更新章程等)需要集体决策,其他绝大部分事情还是老板一个人就能拍板。
第三种:不控股型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
创始人占34%的股权,合伙人团队占51%的股权,激励股权占15%。

这种模型主要适用于:
合伙人团队能力互补,每个人能力都很强,老大只是有战略相对优势的情况,所以基本合伙人的股权就相对平均一些。
三种模型的特点
一.投资人的股份不算里面
预留投资人股份存在很大的问题。假设创始人预留20%股权给后面的投资人,投资人从他手里买股份,这就叫“买老股”。
从法律关系上来讲,这是投资人跟创业者个人股份之间的关系,不是跟公司之间的关系。这个钱进不了公司账户,而成为创始人个人变现,不是公司融资。

而且,一旦创始人卖老股,投资人出很高的溢价进来,创始人马上就面临很大的一笔税。
所以,不建议一开始给投资人预留股份,可以进来以后大家共同稀释。
二.激励股权为何建议预留呢?
主要原因是能充当调整机制。比如,很多创始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找合伙人其实没多少选择余地,觉得凑合就一起干了。

但是过了段时间,发现这人能力不行,此时,预留的部分就能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早期股权分配不合理,这时候就可以调整一部分到代持的老股里面去。
如果后面有新人参与进来(不管是高管、合伙人还是员工),也能通过预留股权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