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闹炸实验室是饭制吗(淘宝创业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又发生了一起事故,让我感到很难过。

据微博@北京消防: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2号楼实验室发生爆炸。消防部门立即派出8个消防中队和30辆消防车到事故现场进行处置。10点20分,火势得到控制。经核实,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也许是因为我读的是化工博士,所以对实验室安全特别敏感。毕竟,在人们的心中,学习物理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但学习化学给人一个神秘而危险的形象。

许多刚认识我的人会问我:“毕导你们清华化工的出来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当绝命毒师啊!” “你们是不是用身边的东西就能轻松制炸药啊?”

不知道怎么回答.

大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后,许多人会对“实验员太可怜了,化学实验室太危险了”,“做科研真不容易,时时刻刻都要担心自己的头发和安全”“珍惜你身边学化工的同学吧……”发表评论。

这些话总让我想争辩。化学实验室那么多有毒试剂,火源,高压钢瓶,能不危险吗?当然很危险。但在我心里,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把危险因素控制在我们能允许的限度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但是,我觉得很苍白无力去争辩,因为无论你说什么,规范你的意识,事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今天,三个学生在实验室发生了事故。

我有一个叫“毕导的生化民工交流群”的粉丝群,和今天出事的三个同学也是同一个课题组的群友。消息很遥远,但一旦发生在你身上,就会让你觉得这件事的主角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你。所以我想以一个以前去过的人的身份谈谈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毕竟在大家平常看到的调侃微信官方账号背后,我还有一个官方身份: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大使。

一、高中时期的中二少年

我们从小就听人说“安全第一”,但安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高中的小男生,往往以调皮捣蛋为荣,以聪明懂事为耻。刚学过化学的人会记得,氰化钾可以隐形杀人,硫酸硝酸王水特别有腐蚀性,扔到水里会爆炸!如果能偷点钠来使坏,就算被院长批评,也会觉得很沾沾自喜。

知乎里有个很热的问题,叫“刚学化学时有什么作死的行为?”.我答完这个问题后气得浑身发抖。

各行各业的回答者都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的死亡行为。比如在各个地方做铝热反应,把郊区的柏油路从大坑里烧出来,把课桌烧穿;上课偷偷把铝和NaOH混合制造氢气在教室里引起了爆炸;在教室里使用它

0393131" qid="6595539696288273671">沸腾的铵盐溶液熏同学;从实验室偷钠在厕所里炸屎;把偷来的钠放到裤兜里导致裤子被腐蚀掉;自制炸药炸死学校池塘里的鱼……


我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些危险、破坏公共财产、害人害己的事情为什么能以光荣的语气讲出来。一个猜想:把高级的危险经历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讲出来有非常好的装逼效果。


高中的时候我也很中二,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物理和化学,我会抬起骄傲的头颅说“因为我喜欢做实验!”现在读了博再回过头看,当时我懂个屁的做实验。


我喜欢的真的是做实验吗?不是,我享受的是那种“高级的调皮”,当很酷的高智商坏蛋被同学们崇拜的感觉。至于这个实验让我学到了什么原理?这个实验是如何设计的?那不重要,只要让同学们看到我能驾驭很牛逼的化学现象就可以了。


所以在这里我想对初高中的同学们说,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很有意思的学科,它们的实验也都非常有趣,但做实验的时候要认真不要中二,要对科学心存敬畏,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多想一想好玩的实验现象之上的东西。




二、搞科研真的有那么危险?


本科入了化工的坑,成为了实验室搬砖民工的一员,在实验室犯过不少错,也看到了许多大小事故。


大二的时候在高化组里打杂。有一天在锅里做一个DMF溶液的反应,油浴,忘记把温度棒放到油里了。油浴锅当时可能也在想为啥今天测出来油一直不升温啊。我也是心大,当时偏偏出去吃中饭了……等我回来,DMF都特么沸腾了,吓得我冷汗出了一身,溶剂没烧干真是福气。




这玩意就是锅


导师淡淡地让我把产物爬个板,说也许你的安全事故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反应呢。自那以后,我凡是用锅,都万分谨慎,加热的时候确保人锅合一,锅热人在。


大四在高物组做毕设。有天师兄马弗炉里900度分解完聚酰亚胺,就把炉子关了坐在旁边水人人网,但炉子的余温还有几百度。这时我过来用马弗炉,差点就用手去碰炉子,好在当时师兄一声怒吼把我当场喝退,让我的手没变成红烧猪蹄。




马弗炉就这玩意


自那以后,我养成了在自己的实验旁边留字条的习惯,比如“很烫勿碰”、“谁动我反应谁傻逼”,“非常难闻别凑近”之类的。


用乙醇提取西红柿里的蕃茄红素时,我一个同学放的西红柿太多,磁子搅不动,西红柿浆积热炸飞天,天花板上变成了凶杀现场。




拍照的时候他已经擦干净了


本科班里有个姑娘穿着拖鞋有机,冰醋酸滴到了脚面上,痛得当场学会踢踏舞。




放张有机实验课合照,大家都很完整


几年前我系英士楼里有人打碎了一瓶甲醛溶液,当时跑得快的都溜了,跑得慢的就只能在原地哭,当然主要是被甲醛熏哭的。


有次我用布氏漏斗抽滤二氧六环的溶液,懒得把真空泵搬到通风橱里就直接抽了。刚开抽,我前一秒闻到了二氧六环的味道,第二秒已经晕得膝盖一软跪在地上了。师兄进来看我跪在布氏漏斗前面,连连夸我科研虔诚,心诚则灵。


有个同学做旋蒸,忘记开冷凝水了,旋了半天发现没有旋出液体,倒是满屋子的溶剂味,旁边不知情的人还在问谁放的屁辣眼睛。




旋蒸


读博二的时候,有次师兄在鼓风烘箱里加热安瓿瓶,跟我说“瓶里气压有点大,你帮我看着点,炸了叫我哈。”当时觉得师兄挺幽默的,直到有一天安瓿瓶真特么在我面前的烘箱里炸了。


当时我还在想,反正隔着一个烘箱门呢,一个小安瓿瓶才多大点威力。但是转念一想,炸个安瓿瓶的确是屁大点事,那如果炸的是水热釜呢?是氢气瓶呢?你还笑得出来吗?


2015年12月18日,我校何添楼一实验室发生事故,一名博后在催化加氢时氢气瓶意外爆炸遇难。当时还有很多人谣传什么叔丁基锂爆炸来着。




以上这么些乱七八糟的事,有大有小,有些似乎可以当笑话看,有些现在想起来就还是很后怕。但归根到底,难道不都是因为自己操作、防护不规范造成的吗?


你自己做油浴不插油温棒,烧干了怪谁?做有机穿拖鞋,被酸蚀了怪谁?懒得去通风橱里做实验,被熏晕了怪谁?


最近,系里抓得越来越紧了,我们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少了。只要你用心理解了你的化学反应,就不会受到它的伤害。




2014年4月,我国曾发生过一次“PX词条保卫战”。广东茂名石化要上一个PX项目,当地别有用心的群众把百度百科“PX”中的“低毒化合物”改成了“巨毒化合物”,用来误导群众上街游行。当时正在清华化工读本科的几名热血少年站出来保卫了词条的“低毒”释义并得到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采访,我那时就是热血少年之一。




后来石化系统非常感谢我们啊!多亏你们清华化工学子,群众才理解支持了我们啊!我国PX打破外国垄断你们功不可没啊!


再后来呢?2015年4月,曾经被群众上街游行抵制过的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爆炸了……炸了……了……


我也为我国PX项目感到恨铁不成钢,我们几个小毛孩站出来说你们很安全,然后你原地爆炸了???


实验都是人做出来的,化学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都是靠人的知识、专注和谨慎才能达到的。不管是溶解一杯葡萄糖溶液,还是搭一个高压反应釜,你学懂了,自然就安全了。


三、一个老博士的安全偏方




最后,我想给各位科研人员们一点我在安全方面的经验之谈。


我的实验室安全理念其实说白了就八个字:不要侥幸,别怕麻烦。


实验室里的安全事故,基本都是因为这种心理:防护好麻烦啊,今天不防护一下也应该不会有事吧?所以有一些小建议在这里说给大家。


1、进实验室,务必穿好白大褂,让衣服完全覆盖自己的皮肤。


穿白大褂有四种作用:防护有毒物质、看起来比较像科学家、不让别人看出你没换衣服、保暖。夏天穿白大褂很热的时候,我宁肯裸穿白大褂,也要做好防护。所以你看我公众号头像都是穿着白大褂的。


不管你是在深紫的高锰酸钾还是沾皮变黄的硝酸,穿着白大褂总能保你安全。而且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白大褂上的斑点正是自己科研奋斗的最好证明。




夏天热的时候,我宁肯裸穿白大褂




2、实验室里别特么吃喝东西!


门捷列夫曾经说过,如果你今天在实验室里喝了一口饮料,那总有一天你会不小心喝一口丙烯酰胺。


比如我之前在毕设实验室里发现过这个柠檬……能吃下去放在喹啉和醚酐当中的柠檬的人也是心大。






3、对高温高压心怀敬畏


人手不是温度计,人眼不是压力表,普通的容器里面可能已经在热浪翻滚,平静的阀门背后可能分子在积蓄力量。如果操作里有高温高压的东西,挡好眼睛和脸,戴好棉手套。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危险的。


4、搭土装备的时候要带上脑子


工程学科里,经常要搭土装备。比如拿铁饭盒做高温反应容器,拿煎饼果子工具涂个膜啥的。土装备里往往凝聚着前辈师兄师姐们的灵魂,常能以几十块的成本解决价值几十万的科研重大难题。


像下面这个,是我同学在吃关东煮时得到启发而设计的Multi-batch油浴RAFT聚合反应装置,极大地改善了反应效率。




但是搭土装备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脑子。既然它土,就一定不规范,鲁棒性比订制货差,更容易出bug。到时候真出了事故,你的土装备肯定比岛津和赛默飞世尔先挂掉。


总之,不要侥幸,别怕麻烦。




我校邱勇校长说过,如果校园没有安全文化、师生没有安全意识,一流大学建设也就没有保障。


我曾经在我们系参与制作过几个实验室安全小短片,在此希望对科研人员们有所帮助。科研不易,安全第一。


最后,为离开我们的三位同学感到深深惋惜!也希望各位科研人员们的实验都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