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伟
在“大众创业创新”的大潮中,大学生无疑是敢在中流击水的潮流引领者。创业在他们眼里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创业有什么独特之处?对于这些“新兵”,各方资源如何有效帮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轻人的故事,以及他们背后的支持团队。
对创业的新理解
2011年,同济大学毕业生张莉从意大利留学归来,打算创业。她听到这里,周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是做奢侈品的吗?你是做服装行业的?”当他们听说张莉将成为一个环保产业时,他们都表示不相信。张莉总是自信地说:“环境保护是一项真正令人愉快的事业。每天仰望蓝天白云,谁会抑郁?”
张莉决定成为中国第一家工业环境整体服务提供商,为客户量身定制整体环境处理解决方案,系统解决从地面到高空、从固体、灰尘、液体到气体和噪音的综合环境污染问题。
创业五年来,张莉带领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人。她拥有50多名经验丰富、高素质的专家团队和工程师,在国内外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多项荣誉;资本也从最初与几位创始人一起出售的19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亿多元。在张莉看来,过去五年最大的成就不是接了多少订单,赚了多少钱,而是许多国内企业逐渐重视环境污染。
许多大学生,像张莉,选择创业的最初意图是为了创造职业和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的杨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过去,一些大学生对创业有偏见。他们认为创业就是“创业”;但是现在,更多的大学生会意识到,创业是事业的开始。同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读书不好找不到工作的人可以创业”,很多调查数据也证明“学习霸权”是大学生创业的主力军。企业家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尊重;即使生意失败,也不丢人。
大学生的身份决定了这些创始人和团队必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同时完成学业,是“兼职”创业者。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是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赛跑。张莉校友、同济大学博士生刘诚龙对此深有感触。
他的团队成员大多是博士和硕士,每个成员都面临着很高的学术压力和工作强度。成员经常在实验室待一天,然后飞过来开项目会。刘诚龙笑着说:对球队最好的记忆不在于赢得比赛,而在于赛后的吃饭。“很少有正经的合影,都是一堆吃货和山珍海味的照片。这是我们抵御压力的万能法宝。”
2013年,本科生刘诚龙拿着“陆云”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成绩不错,成为他创业之路的起点。2014年9月,在刘诚龙研究生阶段的开始,是第14届挑战杯比赛的试水。想到2013年比赛以来一直在进行的研究理论,他觉得是时候把科研变成工程实践了,正式开始在同济创业谷组建团队。
“陆云”道路卫生管家主要开发一套信息系统和设备,用于快速检测道路质量,就像在医院一样
的医生一样,帮助道路检测病害,进而辅助养护维修,减少事故和进一步的损失。这套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将自动化采集和互联网运营相结合,减少了检测工作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消耗。其实,创业和学术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科研中总会遇到很多小的点,用合适的方法做好这些“小点”也未尝不能成就一件大事。最初,团队想的是: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测量仪器完成路面的测量?既然可以,那能不能换一种数据的管理形式?如果直接做成联网的云平台岂不是可以实现数据的互通?就这样一步步,刘成龙和小伙伴们不断改正与提高,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拥有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形成了完备的自主产权体系与技术体系。
每次遇到困难,刘成龙总会想起导师杜豫川教授的一句话:“在一个领域,你敢花时间去钻研、去深入,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大师。”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团队不断前进,化压力为动力。同学术研究一样,创业没有终南捷径,所要做的,唯有“坚定”二字。
高校主力推动创业
同济大学彰武路校区里的一栋小楼,远看并不起眼,但里面别有洞天:色彩明亮的装饰、Loft工位、路演厅、咖啡吧……这里是同济创业谷,在里面活跃着的,是充满奇思妙想和行动能力的大学生创业者们。
2013年,郑灵浪即将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他选择了创业。2015年,他走进同济创业谷的小楼,申请了第六期的创新创业项目之一。郑灵浪说,一开始觉得来创业谷可以获得资金支持,没想到真正收获的是一个团队。创业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打独斗。他说,创业离不开志同道合“创友”们的通力合作,在创业联盟或者创业夏令营结交的老乡,经过平常的一些了解再加上项目的整合和呈现,一拍即合,大家一起化梦想为现实。
郑灵浪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创业谷的小伙伴会第一时间找他碰头,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在创业谷导师一对一的个性定制化指导服务下,最终总会化险为夷。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创业谷的创业氛围,二者相互配合,让初创期的团队不断壮大。如今,他的团队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展现出极高的科研水平,具有对高质量硅纳米颗粒技术的完全知识产权,他们研发的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推动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目前第二轮融资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说到创业以来得到的帮助,郑灵浪满是感动,他说创业谷就像一个家,从“活动消息通知”到“投资推介会中的资金支持”,一点一滴的关照都让他觉得贴心,每一次有点突破,总希望赶紧告诉创业谷的小伙伴。他希望以后企业成熟了,也经常回创业谷看看。
像郑灵浪这样的故事,在同济创业谷还有很多。为了打造“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同济大学从2013年开始,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对旧厂房及宿舍区进行改造,建成两校区总计1000多平方米的同济创业谷。
创业谷工作由校团委具体承接。在大学生的创业中,有“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本”五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究竟由谁牵头?同济校团委的判断是:牵头者应该是学校。学校是最接近学生、最懂学生需求的;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能够保证服务创业的公益性;高校作为连接产学研的平台,又是最好的资源连接者。
有了基本的判断,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来支撑。同济大学团委书记刘润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打造创业谷时,他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创业者怎样愿意来?创业者在这里能否更容易成功?创业谷能否整合更多资源?
创业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是以高校为中心,促成前述五个元素的全面互动。如同郑灵浪的经历,大学生创业者在这里能从零开始,得到各个层次各方面的指导和资源帮助,知识、团队、人脉、资金等等都可以从这里获取。
以资金帮助方面为例,同济创业谷的理念是,学校应该关心自己的学生和校友,一定要做到在他们创业最初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及时“雪中送炭”。创业谷利用社会捐赠,打造“四级基金”支持体系,帮助师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具体而言,每年为超过200个校内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每个团队5000元的梦想起航资金;在项目发展期提供2万到5万的“助力资金”鼓励项目进行市场试水;为获得天使投资的项目提供30万以内的“跟投股权激励资金”,吸引天使资金关注校内创新创业项目;整合100家投资机构形成“天使对接会”平台,帮助师生创新创业项目起飞。
在物理空间上,创业谷不局限于上海杨浦和嘉定两个校区,还与虹口区政府合作建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主题馆,与各院系合作建立相关专业专题馆,实现“一谷多馆”,服务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同济创业谷还在上海之外实现了落地,在成都建立了同济创业谷西部基地,分别在龙泉驿区和天府新区建立众创空间;与大连、深圳等地方政府也在开展合作建立创业谷校外基地。利用这些校外基地的优势,校内创业谷与校外园区形成良性互动互补。
创业谷助力学生、校友创业的作用是明显的。运行3年以来,创业谷共吸引全校28个院系760个项目进行申报,通过评审考核先后签约入驻项目团队266个,1000余名学生成为“创业谷会员”;60个项目团队通过创业谷的培育进入实体运营,吸引社会投资总计超过4800万元,吸引社会捐赠资金近1亿元。
刘润说:同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之前,就预见到创新创业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建设创业谷。在“双创”成为热潮后,又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顶层设计。2015年起,同济大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相关院系、社会企业家等不同群体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以整合校内外课程、实践资源,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纲要、规章制度。
同时,同济大学还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实体机构,承担具体工作。推进“四学一量”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以及“教师工作量”结合起来。例如,目前同济所有层级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创新创业指定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在2017年,同济的工商管理专业即将开设创新创业方向,对高考考生和本校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招生,将采取模块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还将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方式。
同济的目标,是实现“100%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1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1%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这是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中的有力尝试。
创业更重要的是育人
2015年两会期间,新东方创始人、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导师和天使投资人的俞敏洪曾对媒体表示:他接触了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坦率地说,95%是没有创新的。”他一方面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模仿拷贝在商业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另一方面,他还是强调,国家应该更多鼓励真正的创新企业、创新项目。
不少高校也在推进学生创业时强调,大学生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创新”。
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徐速表示,就他在工作中的亲身接触而言,在上海范围内,这几年大学生投身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创业氛围的浓厚增长,较之以前是很明显的。共青团系统一直是推进青年和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力量。由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从2014年开始的“创青春”全国青年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已经成为创业方面的品牌,吸引了大量高校学子投身创业之旅。他举例说,现在大家熟知的“饿了么”,就是2014年“创青春”大赛的全国金奖项目。
然而,也不能迷信比赛的成果。徐速说,实践多次证明,并不是得奖的团队或者项目就一定能在后续的市场考验中得到认可,提倡大学生创业,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源。社会各界应该通过创业竞赛的举办、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氛围的营造等等工作,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创业能力和素养。这样,就算以后这些大学生不去创业,但他们同样具备了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竞争力,依然是社会的可用之才。
在他看来,大学生创业群体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需要经历磨练、拓展之后才会达到更高水平,一开始就敢于和能抓住“风口”的,永远是少数。他同时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首先完成大学学业,人的思想境界和眼界才能更高,资源的积累也会更丰富。对于休学创业,俞敏洪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原则上不反对不鼓励。“对于那些真的有创业热情,并且有创业机会的大学生,如果不让他休学创业,对他是一种伤害。但是也不能过多鼓励,因为有些可能根本还没有做好创业准备,或者没有资本的,故意休学,但其实并不是去创业。所以还是要采取理性的态度。”
“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激情,但也要多理性思考,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不要只把创业当作一个秀场。”徐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