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八场,穿着方便。招聘和求职,临时工,外包加工,设备工厂建设,批发采购,并全面覆盖表面配件,欢迎关注。
服装产业是杭州的传统产业,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80年代以来,杭州依托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的拍摄能力,推出“杭州女装”品牌,成为华东地区大型服装基地之一。吴兴村位于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拥有800多家各种规模的服装及辅料加工厂,移民3万余人,其中70%从事服装行业。
走过五星村的主干道,走到居民楼之间的小巷,隐约可以听到机器的嗡嗡声。当你走近时,你可以看到小巷两边的私宅里灯火通明。男女坐在缝制平车旁边,头低着,手里拿着布来回移动。这是五星村最常见的场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底层的小服装加工厂。
一个工厂,其实只是一个20多个工人的小车间,一个300平米的车间,由一个车间,一个切割区,一个堆放区组成。车间前半段有20多辆平车紧密摆放,每个工位旁边有一两个大筐,里面装的是加工好的或者等待的面料。工作站上方挂着两排双管大功率荧光灯,从早到晚伴随着机器的声音。车间的其他空间是切割区和堆放区,没有严格区分。面料和成品衣服随意堆放在空旷的地方,碎布和废纸散落一地。
工厂规定早上8点开工,但基本上7点50后,车间里的机器开始轰鸣,早上的跪拜工作开始了。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工人们每天要在车间里连续呆14个小时,除了半个小时的午餐和晚餐。在这13个小时里,他们一直坐在平车旁,一次都没起来。
上半年是服装行业的淡季。工厂一般晚上10点下班,每周休息一天;下半年旺季,工人两周只能休息一天,有的人甚至为了抢产量,每晚加班到十二点。一年四季,除了休息日和回家过年,缝纫工都在2.1围绕车间和宿舍打转。在这种小型的民营服装加工厂,不仅工人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两点一线”,老板也是如此。
;">因为不是标准厂房,小工厂里作业环境不太好,车间布置较乱,随处可见堆着衣服、布料,地板也从没干净清爽过,遍布碎布和废纸。厂里的食宿条件也一般,菜色以素菜居多,能吃饱但不美味。2人间和3人间的宿舍有些拥挤,房间放了两张小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之后空间就所剩无几了,房间里没有热水器,洗澡要另外烧水,而老板与员工的生活条件相差无几。
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生意最红火的是2010-2014年,那时候是客户找上门下订单,加工价由厂里说了算。那几年里,很多工厂老板赚了不少钱,现如今,不但要自己出门找生意,工价还得对方来定。今年,厂房年租金更是涨了2万块,很多老板坦言,从年头辛苦到年尾,除去所有开支,只余下四五万块钱,还不如夫妻俩工人在厂里打工赚的多。

工人按流水线作业,工资计件,月工资视所做工序、产量和行情而定。上半年是行业淡季,订单多是工价较低的薄款女装,技术好的工人一天做200-250元,技术差一些的做150-190元,一个月下来工资在4000-6000元徘徊。下半年旺季服装厂主要做工价高的棉袄和羽绒服,大部分工人工资在6000-8000元以内,个别手脚快、技术好、加班多的工人能拿1万块。一年下来,工人收入在七八万。

服装加工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长期以来做的是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处于整个服装行业产业链的最底层,工厂老板只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工人挣的就更少了。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来自农村,为了尽可能地多攒钱,工人们生活非常节俭,很多人平均每月的生活支出不超过500元。为了多挣钱,工人常常自发加夜班。不过加班也并不一定就能拿到满意的工资,为了寻找更高的工资,辞职、换厂是服装厂工人的常态。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内服装产业面临不少问题:产能过剰、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大部分的工厂都在转型升级,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然而这对于目前的很多小工厂,无法具备这些条件,经营就更困难。此外,行业发展的放缓,竞争更加激烈,衣服的加工费不升反降,工人工资过高,很多小工厂的老板,坚持不下去,选择关闭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