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去玩的时候,满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时下车买水,周围没有商场,最后找了个食堂。结账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卖家算出来每瓶怡保3元,比商场的1.5元/瓶贵了一倍!有心的小满哥观察到,这家小店的其他商品大部分都比超市贵。这是为什么?
其实小卖部卖的比商场贵是有道理的,也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解释。
原因一,小店的单位成本更高。
小卖部的单位成本比商场高,要卖贵。
镇上的小卖部要维持运营,费用包括房租、购置费、人工费、水电费等。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店,进货的运输成本非常高。对于大型超市或者商场来说,虽然这些成本也是需要花费的,但是大型超市是有规模效应的,最终是可以稀释的。
小卖部为了弥补成本损失,只能在没有其他利润增长点和情况下提高商品售价,导致一瓶一宝卖3元。
原因二,小店没有议价能力,而大商场可以低价进货。
好市多最近很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商品物美价廉。很多人心里都有疑问,“东西这么便宜还能赚钱吗?”。
说到底就是大商场和经销商有议价能力。好市多可以依靠其庞大的消费群体,迫使经销商以最低价格出货。虽然售价低,但进价更低,而且因为商品的周转基数大,好市多在整体“薄利多销”后还是能赚很多钱的。
但是小卖部没有这样的议价能力,所以进货价格比大超市高。
原因三,竞争少,“稀缺”抬价。
有人问,小卖部贵就不怕消费者不买吗?
是的,有的店卖的是超市的两倍,显然大超市更实惠。为什么要选店?这就是经济学中商品的稀缺性。稀缺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源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即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简单来说,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食堂买水,关键是因为急需水,渴得一刻也等不到,从而形成稀缺状态,使得食堂的水“更有效”,最终接受高价。
通过商品的稀缺性,这时候就形成了消费者和小卖部之间的卖方市场(卖方主导,说了算)。谁说附近没有别的店,口渴的人也懒得去更远的大超市买,就会被迫接受小卖部的商品定价。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什么?
第一,作为消费者,在掌握了这些商业现象背后的原因后,可以加以利用,与卖家协商,或者选择最适合自己消费的地方,最终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开店是为了挣钱。如果能把店开到人多竞争少的地方,就能赚很多钱!例如,在校园、公园、体育馆、景点.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