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北京科玛化妆品厂怎么样,科玛化妆品厂怎么样

本文主要讨论日韩化妆品生产企业与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比较。看智虎问题:

国内有没有异军突起或者默默无闻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与国外大牌相比差距有多大?

研发费用投入

我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化妆品厂商在R&D的投资费用为2%,预计2020年将达到2.5%。我以前是会计。我知道高新技术企业加减R&D费用,包括实验费用、R&D人员工资奖金、购买R&D实验设备等。但是企业怎么做账,包括请客户吃饭,办公费用,文员工资等。进入R&D的费用,这可以在申请税费时得到补贴。国内2%的研发支出是白费的,实际研发支出不到2%。

国外化妆品品牌投入也不高也在2-3%之间,但是成熟度和销售额都很高,这样研发费用远大于国内的研发投入。

R&D成本是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对一个化妆品品牌的忠诚度可以持续2.5~3年,从喜欢并重新购买一个化妆品品牌到更换品牌通常需要30~36个月。随着竞争的加剧、渠道的多样化和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增强,短视频直播移动互联网的速度不断加快,品牌忠诚度不断下降,加速了新产品向新客户的扩张,增加了老客户的法宝。

国际品牌开发产品比较慢,每年都会以半年到一年的周期推出新产品。同一个系列3-5年升级一次,需要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案,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费用。这些费用并不能保证产品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开发不成功,一定要有后备方案。

这篇文章会写在亚洲、澳洲、欧洲隔壁优秀的日本、韩国,彼此比较熟悉,素材也比较多,然后在国内化妆品外企。数据对比会更有说服力。

一、

先说日本和日本对此了解更多。很多原材料都是日本提供的。还有一个客户从日本进口内部材料。国内OEM采购做的不错,想在国内做品牌。

01.

日本化妆品品牌

大的化妆品集团占据了当地市场,高锟(2006年收购了当时日本第二大化妆品集团)、资生堂、美谛高丝和

91868056836">宝丽奥蜜思2017年市场份额分别为13.7%、12.2%、6.5%和4%。连宝洁、联合利华这种全球型集团排到了后面,份额不足4%。


2017年日本化妆品行业TOP10品牌中本土品牌占据9席,本土品牌已经是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资生堂为本土第一大品牌,市占率为7.9%,高丝、佳丽宝、宝丽紧随其后,市占率分别为4.7%、3.8%和2.3%。




日本化妆品产业链


02.


日本生产企业


有一项数据很有意思,中国具有化妆品生产资质的企业数将近5400家,日本在这方面发展早,技术成熟时才300家不到,广州这边的工厂100人左右,一年的OEM营业额也就2000万-3000万,(别不信或者抬杠啊,看好了OEM这个数据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绝多企业都做不到这个,工厂的老板看到了心里有数)然而想这样的企业全国大概有多少家呢,80%大概4300家,这个数据凭经验所得,有出入。


2017年日本化妆品厂家osmetic-Aida 在日本东北宫城县亘理町建设的“宫城工厂”已经完工,11月1日即将投入使用,添加了新的生产设备和机器手臂、灌装加工机器。钢铁构架的平房厂房总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成为日本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化妆品工厂,职工人数大约90人,这家公司在新厂完工之前,2016年度销售额大约20亿日元左右,大约1.2人民币。




这说明什么呢,国内超过80%的化妆品企业都是劳动密集性,低产能,自动化设备少,劳动力密集需要大量劳动力,工厂成本高,利润低,日本早就成熟生产加工下转型升级设备之前都要比目前的国内大多数工厂的效率高。


日本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OEM企业具备了软件技术,又拥有各种生产制造智能设备硬件,不仅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生产具备的要求,而且做得很好的给客户提供新产品规划等咨询业务,这里很多人觉得国内的厂家也会提供新品规划,但这里区分的是人家是一整套解决方案,直接拿到手,成品的规划方案,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智能化生产这块。


日本困境:日本面临的困境,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各企业都在对“生产成本“做调整,大的品牌企业会对自己生产还是委托生产问题上对成本进行比较。经济的衰退,可以见到有些客户开始缩小自己工厂规模或关闭工厂,仅仅维持产品销售业务。开发新颖产品需要投入特殊机械设备,对客户来说出去投资有风险,量还会少,工厂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和中国化妆品OEM还一样,日本化妆品oem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工厂遵守与一般化妆品企业同样的法律法规,日本是以《药剂法》为基本法律,《药剂法》是一部以“药品”、“医药部外品”、“化妆品”和“医疗用具”对象法律。“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的定义是“作用缓和”,虽然与“药品”的定义有明确区分之处,但日本的《药剂法》又将“化妆品”包含在“药品等”范围内,并没有将化妆品作单独特别处理,化妆品处在药妆同样对待,中国有专门的《化妆品法》,韩国也有制定。


日本化妆品输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化妆品还是以多样化反向输入日本,但是还是少的,我们要知道产品开发和生产规范上与日本有很大的距离,中国化妆品产品进军各个市场,日本都能进全球都可以发展。


二、


再说韩国


01.


韩国本土品牌


1、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公司成立于1945年,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旗下子公司跨行数十业,不仅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而且海外分支机构横跨全球,国际行销网遍及40多个国家,所生产的化妆品项目多达4000多种。


2、LG生活健康,隶属于韩国第三大财团LG集团。1947年LG研发第一瓶保养面霜问世,开始了LG的美丽之路。1950年创立「化妆品实验室」,是目前韩国唯一拥有国际认证的保养彩妆研发实验室。也是在1993年成为韩国首位获得CGMP国际认证的美妆公司。


3、韩佛化妆品株式会社,韩国第三大化妆品公司之一,成立于1989年2月份,并1996年3月成立了音兴工厂。旗下品牌有IT'S SKIN,keep up等品牌。




02.


韩国化妆品企业


LG这家公司和三星有点像,除了棺材和火柴以外什么都做,化妆品这块也不输于人,更多的人不知道LG这公司连包材都有涉足,次抛原液的医用BFS原料做的好的就是巴塞尔和LG。


说起化妆品代工企业,韩系代工必然是绕不开的一程。在并不算大的韩国市场里,仅仁川附近就有4000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代工产业密集度和发展程度相当高,全韩国大概有8000家企业。


科丝美诗和韩国科玛两家巨头,咱们再来看韩国排名第三的化妆品代工企业——蔻诗曼嘉。这家企业听的比较少,查资料才了解韩国第三大化妆品加工企业,它的体量相当于中山的诺斯贝尔。


有人会问,韩佛一年能干14.99亿元为什么还只能在代工领域排名第四?事实上,与其说韩国是一家代工企业,不如说韩佛是化妆品品牌企业:韩佛其实是韩国第三大化妆品企业。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韩佛代工的自有品牌伊思在市场表现十分强势,后来直接收购了母公司韩佛的股份,成了家里的“掌权者”。现在韩佛对外官方称呼都是“伊思韩佛”(It's Hanbul)。


韩佛在中国市场目前只在湖州设有1家工厂,当前年产能为3600万件,并不算多,但兰蔻、雅诗兰黛、迪奥等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的产品就有相当一部分由韩佛在韩国代工。




很多人觉得韩国产品和日本产品比起来,日本更靠谱一点,加工企业确实韩国人厉害些,科诗美丝、韩国科玛,说道科玛,可能好多人不知道,这科玛有很多公司,有美国科玛、日本科玛、韩国科玛、广州科玛、北京科玛,这几家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啊,但是韩国人搞的工厂销售额最高,韩国人在营销方面就是做的比较好,日本人太死板。


三、国内生产企业


国内化妆品公司如过江之鲫,目前留下的公司经历层层筛选,要说黑马公司,我觉得还真有,名不见经传柏俐臣,以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销售额短短从千万到过亿,再到4亿,这跨度是很大。


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数据就不说了,属于非标品生产,80%以上工厂工人人数少于100人,属于劳动力密集型,需要大量的包装工人,拥有研发中心或者叫实验室的工厂数量也很多,但仅仅为打样做服务,实际研发能力堪忧。




我待过的工厂一个月开发4-5款产品的就很ok了,这些产品紧紧是市面上比较火爆的产品,做成ppt,按照一定的套路推销产品给客户,这已经在行业内非常不错的,甚至是优秀的,这些产品有的市场火爆,有些的原料商预热推出新品,有些是一些概念型添加,概念型营销,总之,有样品和宣传册,这个产品就算新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