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和财联社(济南,记者 方彦博)讯,,限塑令的实施,传统塑料开始逐渐淡出市场,对可降解材料的需求迅速增加,产品持续供不应求。山东一位资深产业人士告诉财联记者,“凭借低碳环保的优势,可降解材料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其中,以PLA(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凭借降解速度、行业门槛和生产技术等优势,有望率先打破这一局面。”
财联社记者采访了多家上市公司,了解到目前PLA的需求比较火爆。目前PLA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涨,很难找到材料。目前PLA市场价格已经涨到4万元/吨,分析师预测PLA产品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PLA的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尤其是在上游原料丙交酯的合成技术仍缺乏有效的产业化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有望打通PLA全产业链技术的企业将分享更多的产业红利。
PLA材料需求火爆
聚乳酸又称聚丙交酯。它是以乳酸为单体,通过脱水聚合生产的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热稳定性、耐溶剂性和易加工性,广泛应用于包装和餐具、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薄膜制品等领域。
目前,全球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随着世界范围内“限塑令”和“禁塑令”的实施,预计2021-2025年将有超过1000万吨的塑料制品被可降解材料替代。
PLA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性能、成本和工业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工业化最成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成本最低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全球对PLA的需求预计将超过120万吨,而中国作为PLA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0万吨以上。
供应方面,截至2020年,全球PLA产能约为39万吨,其中美国Nature Works是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产企业,年产聚乳酸16万吨,约占全球总产能的41%。但我国聚乳酸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生产线规模较小,部分需求靠进口来满足。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解放军进口量将达到2.5万吨以上。
企业积极扩产
火热的市场形势也吸引了部分玉米深加工和生化企业将目光投向PLA这个蓝海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中包含“聚乳酸”的在役/延续企业有198家,近一年新增企业37家,同比增长近20%。而且上市公司投资PLA项目的热情极高。
近日,联虹新科(003022。中国EVA行业龙头SZ)宣布,将对江西省科学院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增资1.5亿元,持有江西省科学院42.86%的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西省科学院增资将实现公司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的布局,为公司后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江西省科学院主要从事PLA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计划在2025年前分两期建设“13万吨/年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全产业链项目”,其中一期为3万吨/年,预计2023年投产,二期为10万吨/年,预计2025年投产。
汇通股份(688219。SH)也在今年4月与安徽合作
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肥朗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投资设立项目公司的方式开展年产35万吨聚乳酸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2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PLA项目,建设周期3年,二期项目将继续建设年产30万吨PLA项目。回收龙头格林美(002340.SZ)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建设3万吨/年可降解塑料项目,产品主要以PLA和PBAT为主,应用于吹膜注塑吸塑等领域。
中粮科技(000930.SZ)下属联营公司吉林中粮生物材料有限公司PLA产线已实现量产,产线设计聚乳酸原料和制品年产能约3万吨。
国内乳酸龙头金丹科技(300829.SZ)现有1000吨聚乳酸小试产线。根据公告,公司规划有年产1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截至一季度末,该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此外,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泰富聚乳酸有限公司、浙江友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同邦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均规划有PLA新建产能,分析人士预计,到2025年,国内PLA年产量或将达到60万吨。
掌握丙交酯生产技术企业或将充分获利
目前,通过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得聚乳酸是PLA生产的主流工艺,其技术壁垒也主要在于PLA原料丙交酯的合成。而全球仅有荷兰Corbion-Purac公司、美国Nature Works公司、浙江海正掌握丙交酯的生产技术。
“由于丙交酯的工艺壁垒极高,少数能够生产丙交酯的企业也基本都是自产自用,这让丙交酯成为了制约PLA生产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环节”,前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国内企业也在通过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的方式打通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产业链,在未来的PLA行业中,能够掌握丙交酯技术的企业将会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分享更多的产业红利。”
记者了解到,除浙江海正外,金丹科技重点布局了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产业链,目前拥有500吨丙交酯和中试产线,公司在建1万吨丙交酯产线已于上月开始试运行。公司表示,丙交酯项目不存在无法攻克的障碍或者困难,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量产,但也不排除未来仍有需要优化改进之处。
东北证券预计,随着公司市场逐步拓宽,以及在建项目的投产,金丹科技2021年营收和净利润有望达到14.61亿元和2.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和83.9%。
中粮科技也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掌握了PLA全产业链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万吨级丙交酯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天风证券预计,2021年,中粮科技有望实现营收271.93亿元,净利润11.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和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