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某小学附近开了一家无人性商店,让一些家长有点慌了。这家店是无人看管的,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有零花钱,家长们担心孩子会出于好奇走进店里来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同样在杭州,另一个社区的家长也相当尴尬:小区的电梯门口会时不时播放避孕套的广告,如何面对孩子的询问成为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面对“越纲”的话题,父母的纠结可以理解。向孩子普及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与“性”有关的一切,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在理解范围内一步步建立“性”的概念。过早和过度的性刺激对孩子的发育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动漫作品,都采用分级制度,引导公众观看和阅读,让未成年人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不受色情、暴力等因素的影响。此前,一些性教育教科书因描述详尽而在业内引发争议。
就杭州家长的尴尬而言,无人性店虽然是合法经营,但却是三校必经之路,所以通过调整营业时间和店铺装修来避免过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符合店铺自身利益的。
近年来,儿童性教育频频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与“性”相关的问题时,家长要大方引导,而不是谈“性”色变;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对“性”的呈现有一定的规范。但无论如何,必须承认,像成人用品广告这样的性因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难以避免。一方面,呼吁媒体和相关行业经营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准确把握传播内容的规模,避免在儿童节目前后和未成年人集中的地区播出。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家长不必把性视为洪水猛兽,尽量将孩子与性彻底隔离。
事实上,虽然我国中小学在未成年人性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进步,但由于性教育的私人性质,家长在这方面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父母用家常的语气说出那些看似“害羞”的回答,会让孩子觉得自然,更容易接受。在一部印度电视剧中,爸爸用“文件转移”作为比喻,向7岁的儿子解释“宝宝是怎么出生的”,不仅形象贴切,而且符合孩子的认知,并不显得尴尬。
所以,面对学校附近的性用品商店或者公共场所成人用品的广告,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教育的机会,和孩子谈论与性有关的事情,避免对性的污名化和神秘化,建立健康的性别意识。当然,正确“打开”这类话题是有方法和途径的,这就需要家长先了解性教育,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始。无论如何,仅仅在公共场所吐槽抵制成人用品的广告和店铺是不够的。
来源:Guang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