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电充电宝多少钱一个,怪兽共享充电宝代理需要多少钱

中国时报记者葛见习记者郭深圳报道

最近共享充电宝人气很高。

一方面,分享充电宝涨价的话题频频“热搜”;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市场迎来了上市合并浪潮。4月,怪兽充电在美国上市,街电和搜电充电宣布合并,小店科技也冲刺港股。

5月6日,街电与搜电充电合并案尘埃落定。根据搜电充电发布的声明,继街电和搜电充电合并后,两家共享充电宝品牌的母公司正式命名为“珠芒科技”,其董事会由原搜电和街电的管理团队及投资机构组成。

至此,共享充电宝行业从“三电一兽”变成了“小竹兽”。此外,美团宣布重启充电宝业务,头部玩家早已进入新一轮大战。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华夏时报》,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要打破行业同质化格局,提高消费粘性,获得新的增量空间并不容易。

行业“内卷化”加剧,不少共享充电宝的公司试图以更多新车型、新产品来推动市场,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跨界风。此前,Monster Charged跨界白酒业务,与饿了么平台联手,将共享充电业务与外卖场景相结合。此外,竹芒科技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除了共享充电业务,竹芒科技还推出了口罩机、温度监控器等产品。

不过,共享充电宝还能持续多久,目前还没有定论。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姜涵告诉《华夏时报》,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来自用户对手机电量的焦虑和需求。充电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手机锂电池更新换代的迭代,将威胁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发展空间。“一旦电池技术突破,续航焦虑完全消除,共享充电宝的场景很快就会消失。”

迈入“寡头时代”

五一前夕,小店科技赴港递交招股书,希望冲刺港股分享充电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小店科技盈利表现不佳。小店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23亿元、16.36亿元、19.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2.5%。利润方面,公司2019年净利润为1.94亿元,2020年扭亏为盈,录得净亏损1.04亿元。

对于2020年的亏损,招股书指出,主要是疫情以及服务网络扩张相关成本费用大幅增加所致。的确,小电技术的入场费和份额在逐年增加。2018年至2020年,小店科技向点合作伙伴、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励费用分别为1.05亿元、7.15亿元、10.13亿元。分成费用分别为1亿元、5.74亿元和7.1亿元,入场费分别为425万元、1.41亿元和3.02亿元。整体激励费用分别占营收的25%、44%和53%。

而这种输血方式也带来了点大小和量小的动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店科技积分超过71万,累计投放充电宝600万,覆盖全国1700多个县市,注册用户超过2.37亿。同时,根据小店科技的招股书数据,小店科技以29.2%的站点覆盖率位居行业第一。

而是盲目地扩大小型电动技术的应用范围

没有达到预期的业绩,反而给自己增加了经营压力。宋清辉认为,点位规模是共享充电宝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盲目扩张规模不仅成本巨大,还会造成现金流紧张问题,最终拖垮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从业绩结构、盈亏状况方面来看,“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截至5月7日美股收盘,怪兽充电报收于7.6美元,跌幅为0.78%,总市值约18.96亿美元,较上市首日蒸发超10%。怪兽充电招股书披露,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高涨,2019年为13.62亿元,2020年增至21.21亿元,增幅达55.7%。同时,怪兽充电的净利润从2019年1.666亿元人民币,降至2020年7540万元人民币。


不过,跟怪兽充电一样,小电科技也有互联网巨头“撑腰”。怪兽充电由阿里持股11.7%,而小电科技的第一大机构股东为腾讯系的林芝利新,持股9.77%。


在小电科技冲刺港股之际,另外两家业内知名度也颇高的企业“街电”与“搜电充电”宣布合并落定,两大品牌所属母公司正式定名为“竹芒科技”。


据企查查显示,4月21日,街电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搜电关联公司深圳竹芒科技持股比例达100%。但竹芒科技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街电与搜电之间并非并购关系。竹芒科技是全新的主体,其董事会由原搜电、街电的管理团队与投资机构共同组成。它们均为竹芒科技旗下共享充电宝品牌,两个品牌合并后,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日订单峰值将达到300万单/天。


抱团取暖力量虽大,却存在着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当记者问及这次合并形成的新主体锁定权益比例、合并后的估值体量以及团队是否有更强的上市预期时,竹芒科技方面表示,由于涉及商业敏感信息,所以无法披露。


坐拥3.6亿用户,想必竹芒科技将给其他头部玩家带来“碾压”,其未来也将覆盖更多的线下流量,商业变现潜力显而易见。如此一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可能会进入“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宋清辉指出,行业“寡头”容易利用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同时造成社会经济效率低下,其中损失最大的无疑是用户自身。


随着两大品牌合并,共享充电宝行业格局也从“三电一兽”变成“小竹兽”,整个行业的发展如今更像是几个头部玩家之间的游戏。


此外,去年高调回归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美团也让这场拼杀越来越激烈。美团身后堪称海量的商家群体,让美团充电一入局就有压倒性的市场优势。据相关媒体报道,放置美团充电宝的商家只需提供场所,不用缴纳任何押金就能获得美团充电宝60%的收入分成,并且消费者每使用一次,美团点评上商家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显然,这种“战略性亏损”的模式更是让美团在开拓市场方面拥有更强大的“杀伤力”。


眼下,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变得更高,市场的焦虑一触即发。江瀚对本报记者表示,寡头垄断可能出现联合抬价的行为,使消费者受到损失。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且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漩涡。“就目前来说,共享充电宝市场的发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涨价后的充电宝还能玩多久?


几大头部玩家在前期靠低价抢占市场后,随之而来的动作便是“回血”。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就是租金,于是,涨价便成为了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的“造血”方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共享充电宝服务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不包括免费订单和人民币99元或以上的订单规模)自2017年至2020年逐年上升,分别为1.3元、2.3元、4.1元、5.3元,并预计于2025年达8.0元。


接连涨价之下,消费者“割肉”的感觉也越来越强。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涨价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热议。艾媒咨询一季度相关调研显示,用户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满意度并不高,主要原因便是使用价格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且一些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很慢。


对此,江瀚认为:“如果共享充电宝的租金超过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就有可能导致消费者消费次数减少或者不再消费。毕竟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自己出门准备一个充电宝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有消费者向记者坦言,自从共享充电宝的租金超过3元/小时之后,就开始自带充电宝了。


在许多消费者看来,共享充电宝的租金定价都是平台方说了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共享充电宝定价机制的变化,商家也有了一定的定价权。在人流量大的消费场景,入场费、分润比例的提升造成平台方渠道成本的增加,充电宝租金也会随之上涨。竹芒科技告诉本报记者,平台并非定价决定方,但会结合市场整体行情、综合参考地域差异给出定价参考区间。


即使引人非议,共享充电行业的前景依然可期。艾瑞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在2019年,共享充电宝市场用户规模在2.5亿左右,交易规模达79.1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4.9%,具备很大的增长潜力。


但是,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潜在风险也显而易见。当下,电池技术的革新、快速充电的出现都对手机的续航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用户产生“电池焦虑”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手机厂商们也在持续研究充电时长和电池续航问题,虽然现阶段手机锂电池想要获得新的突破非常艰难。但从长远来看,手机充电技术的革新、电池电量的扩容只是时间问题。


这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增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于是,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纷纷尝试以更多新模式新产品催热市场,业界也掀起了一股破圈跨界热潮。此前,怪兽充电就跨界白酒业务,竹芒科技也推出了口罩机、体温监测仪等产品。资本化后的共享充电宝巨头们究竟能否成功破圈,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宋清辉指出,在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之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实际上,共享充电宝市场是非常狭小的,只在特定场景才存在需求。当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进入盈利阶段,但其变现模式依旧单一。未来,共享充电宝企业应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否则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电池技术瓶颈将会被突破,共享充电宝可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