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热点追踪
兰胡洁飞
声称“10元投资炒银,5秒开户做沥青”,“买涨买跌都能赚钱”,“一部手机创业,一根手指赚钱”.此前,被称为“微盘”的虚假投资交易平台因涉嫌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遭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攻击。近日,记者发现,不少虚假投资交易平台利用二维码和APP悄然“复活”。受骗者可能遭受什么样的损失?为什么这样的骗局屡禁不止?如何“铲除”监管治理?
“成功人士”教投资引用户进圈套
今年5月,来自上海的刘女士通过微信添加了一位自称知道“一个能稳定盈利又不赔钱的期货投资平台”的“成功人士”为好友。在这位“朋友”的指导下,她下载了一款“期货交易APP”,分三次向APP账户充值66666元。按照说明,刘女士简单操作了4笔交易,APP里的账本立刻显示她赚了4000元。在“成功人士”的鼓励下,她迅速向app内账户充值13万元,发现app内账户只剩下13186元。这个时候,“成功人士”还是催促她继续加码和充值,并且要把资金上缴。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涉嫌诈骗罪的郑某某等20人。案件中被害人被诱导使用的假期货投资APP就是典型的“微盘”诈骗手段之一。
据了解,四大集团领导下有15名业务员。“经理”提供一个APP,下载二维码,教员工诈骗的“话”。组长负责分配欺诈指标,帮助客户操作虚假期货交易。业务员负责聊天沟通,吸引客户持续“投资”。
“我们的任务是每天发5个朋友圈,加30到50个好友,特别是把自己包装成朋友圈里的成功人士,吸引关注,并进行适当的情感接触吸引人。”团伙中的一名销售员告诉记者。
记者还发现,虽然“微盘”已被监管部门列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明令禁止,但百度贴吧中仍有所谓的“微盘投资吧”,关注者和帖子数量巨大。有很多关于“微盘”和“微盘”科技公司成立的推荐信息,甚至还有教“微盘”如何盈利的“软帖”。很多帖子把“微盘”诈骗称为“一种轻松赚票的方式”,声称“工作两年后,每天收入将达到2000”,“直接客户可以通过手续享受60%的回报”。
“病灶”难除致“微盘”诈骗死灰复燃
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微盘”诈骗死灰复燃的原因是其“重点”难以去除。
“贡献大”是很诱人的。阿里智库高级分析师高婷婷表示,非法期货交易平台等“微盘”诈骗工具开发运营成本较低,但利润巨大,刺激“病灶”复发。比如,湖州德清警方“6.23”特大原油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绍兴越城警方叫停一期货交易诈骗平台,涉案金额共计1.7亿元。然而,这些犯罪的原始成本约为几千元和一万元,而非法收入为一万倍。
一些互联网平台管理不善,缺乏自我控制,导致互联网上相关犯罪所需的软件、硬件、模型和方法容易获得。通过百度贴吧,记者找到了一个“专业搭建备用”的非法建盘者。他告诉记者,他“可以做赌博、彩票和期货交易”,而建造一个期货交易只需要6000元。增加可以在后台控制,投资者汇出的钱会直接存入后台设置的银行卡。
“几千块买一个系统和服务器,一群业务员就能开个‘微盘’来骗人。”高婷婷说,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和运作模式可以在网上查到,违法犯罪活动是批量复制的。这也导致犯罪分子在受到攻击后,能够轻易改变骗局并“起死回生”
这是隐蔽的,很难调查。百度贴吧的非法制造者也告诉记者,“没有被追踪的风险”,因为“服务器都在国外”。高婷婷表示,假期货APP等“微盘”诈骗相对隐蔽。“如果没有人,
te-entity-word" data-gid="358167" qid="6595888486849451272">举报,监管部门较难发现。”加强多方联动探索有效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微盘”诈骗APP只要“一串网址”“一个二维码”就能安装、“换个平台就能复活”的“野草式”生存现状,专家建议,工信、网信、金融部门应加强联动,持续进行源头打击,坚持源头预防,探索有效防控对策。
联动各平台打击预防,让其无处可藏。多名专家表示,搜索引擎、社交软件等仍是“微盘”诈骗相关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各类网络平台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主动排查举报和处置违法信息;金融监管部门要探索研究虚假期货投资APP绑定银行账户的流水进出规律,对相关支付平台交易额度、频次、跨国资金流动情况加强预警和排查。
手机系统提供方应加强自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手机应用商店要加强审查力度,对非法交易为目的的APP要禁止上架;针对由手机系统提供方授权、无需进入应用商店即可用二维码或链接下载的测试版APP,手机系统提供方应切实承担起有关责任,不能让违法犯罪的APP不断“换马甲”“转世投胎”,侵害投资者。
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其无利可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有效引导,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向投资人揭示“微盘”诈骗的特征与危害,及时预警;还应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对自身投资风险承担能力合理评估。专家提醒,一旦误入非法“微盘”交易,应尽快进行举报或报警,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