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淮安德淮半导体黄了吗 德科码半导体淮安

日前,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布的信息,南京德凯玛申请破产,破产案件编号分别为(2020)苏01破申23号和(2020)苏01破10号,事实上,早在2019年11月,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就正式宣布《德科法典》为背信执行人。从当年声称投资30亿美元的项目来看,道现在申请破产,Deco Code用实际行动说明技术引进存在很多障碍。

南京德科码上高度依赖外商

2015年11月,德科码“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25亿美元;截至2016年6月8日举行奠基仪式时,宣布的总投资已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3月南京签署的TSMC项目。

2016年6月,南京市政府、南京德科码、TowerJazz宣布合作在南京建设8英寸晶圆厂。根据计划,该项目将分阶段建设。项目一期为8英寸晶圆厂,预计产能为4万片/月;二期有一个8英寸晶圆厂和一个12英寸晶圆厂,投产后产能为6万片/月。12英寸晶圆厂主要自主生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投产后产能为2万片/月。

在2017年6月的报告中,Deco Code表示,第一阶段建成的8英寸晶圆厂“将于今年11月(即2017年)封顶,明年6月(即2018年)实现量产。”

Deco码遵循IDM模式,即自行处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相机模组的全产业链。

但由于缺乏技术积累,走了技术引进的路线,实际上是从ST购买了COMS传感器的相关工艺授权,然后我从安森美半导体购买了相关专利和技术许可。之后在日本成立了芯片设计公司,找到了日本东芝CMOS图像传感器的原设计和R&D团队.可以说,Deco Code高度依赖技术厂商的海外技术输入,不具备强大的技术R&D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德科码没有太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不具备商业造血能力和融资能力。德科码前期营运资金依赖政府投资,而建设成本和材料供应成本全部由中建二局和供应商支付。南京市政府已向德凯马投资约2.5亿元,但资金是分批发放的。当花钱超过政府投资时,问题就爆发了。

按照原计划,计划建设3个12英寸CMOS图像传感器专属晶圆厂,将于2018年上半年投产。三家晶圆厂全部建成后,产能可覆盖中国市场13MP及以上需求的50%。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虽然媒体新闻用各种敲锣打鼓的方式报道好消息,投入了多少亿,签了多少亿,但画风从2019年开始突然变了。先是拖欠工资爆发,然后被列为失信执行人。最近又申请破产,给当地政府和公司员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整个过程中,Deco Code还有一个神操作,那就是宁愿拖欠员工工资,也不愿意向洋提前支付技术许可费。2017年8月,德科码向TowerJazz一次性支付技术许可费1800万美元,消耗了德科码的现金流。之后,德科码开始欠薪。2018年底,政府又收到了一笔钱。德科码补发了员工两个月的工资,但是没有补齐全部金额,还欠了不少。2019年2月,德科码再次去拖

erJazz支付了900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政府资金再次耗空。真可谓是宁予友邦不与家奴。



南京、淮安、宁波三地入坑


南京并非唯一被德科码坑害的地方,淮安和宁波也和南京一样掉进坑里。德淮半导体的前身是淮安德科码。根据最初规划,德科码董事长李睿为将通过码扬(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


淮安德科码开工之后,政府与李睿为的矛盾开始爆发。动工之后就要开始花钱,需要李睿为出资,在李推脱数次之后,淮安才发现他根本没打算出钱。刚刚开工的德淮项目停滞,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资后才重新启动。


之后,地方政府和李睿为发生纠纷,李睿为起诉淮安,要求对方不能使用“德科码”这个名字,不得已,地方政府赔钱,并改名德淮半导体。据媒体报道,德淮这个项目政府投资46亿元,然而却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已经成为烧金的无底洞。有意思的是,在南京、淮安两个德科码遭遇困难之后,2019年初,李睿为在宁波注册了“承兴半导体”,在获得700万政府资金后,主流媒体上就看不到下文了。


早些时候,一位网友就对“两德”的项目给出评价:


不了解项目的都觉得这个项目很牛,了解项目本身的人都知道项目岌岌可危,各种内部原因没法在公开场合细讲,讲了有损形象,但是市场上前有狼后有虎,自身技术不达标东西做不出来,项目前景一片黯淡,希望能支撑住,如果一旦爆雷,XX区震动不会小,政府将背负巨额债务。



在2020年3月,媒体报道德淮半导体已经停工50余日,且仍无复工迹象。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无需经政府审批”,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其实,德淮早已入不敷出,拖欠了近亿元的员工工资。德淮半导整个项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基本上属于放弃治疗,任由自身自灭的节奏。





引进项目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


此前,德淮陷入困难时就曾经四处选择投资,然而却铩羽而归,只有当地给予鼎力支持。然而,在2019年10月,淮安市XX区委原书记刘ZY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之后,德淮就不行了。刘ZY自2013年12月出任区委书记,德淮半导体系其引进的重点项目。


据媒体报道,“刘被调查之后,纪检部门联系过德淮的多个高管了解情况”;“谈话之后,德淮部分高管开始风声鹤唳,有的已经好几个月不露面了,还有直接提出离职的,但公司没有批准”......


在一些招投标项目中,也出现一些诡异现象,比如基建项目耗费比正常的价格虚高了一倍,又比如生产线项目费用偏高,而且还是“舍优取劣”。报价最低,实力最强,曾经承接过北京中芯国际、西安三星项目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因“业绩不达标”被排除,反而是反而是实力不如中电四,报价更贵的中电精泰中标。


另外,媒体还报道德淮存在惊人的公关费用,有媒体引用知情人士的披露:“德淮每个月仅烟酒费用要高达几十万”,“德淮的消费很奢华,整个淮安的高档KTV,德淮几乎全都是VIP”,“高管一顿年夜饭就能吃掉200多万”。



不宜盲目技术引进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根源还是盲目技术引进。李睿为曾经担任日本TMLink株式会社分支机构总裁。李睿为借用常期在美国、日本求学、工作的经历,使国内一些人迷花了眼,对于拥有洋背景的李睿为,南京、宁波、淮安等地方政府没能够仔细甄别,轻率的与之合作,进而造成了如今这种尴尬的局面。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中国兴起了芯片热,中国各地都对芯片项目非常热衷,在政策上各种开绿灯,投资力度也非常大,其中,类似李睿为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苏州宏芯在与IBM合作后,2年左右就闹出欠薪风波。


又比如贵州华芯通,在与高通合资之后2年多就关门了。


还比如成都格芯,媒体报道中称投资90亿美元,结果几年下来毫无建树,厂房无人接盘,从西方采购的价值近百亿元的设备堆在厂房里积灰尘。


还有个别顶着民族企业光环的寡头,打着安全旗号,向相关单位大肆兜售ARM服务器,并且在全国各地圈地要市场,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地方政府对于那些具备洋光环和民族光环的引进项目,应该增加甄别能力,避免发生宝贵的国有资金和时间被这些技术引进项目挥霍。


另外,在国有资金的使用上,一些地方总是对于买设备,买技术非常热衷,对于高管拿高薪开绿灯,对于养海外技术团队非常热衷,但对于培养本土技术团队,养本土人才非常吝啬。以德淮这个项目来说,买技术授权耗资4.5亿元,高层年薪都在百万以上,维持原日本东芝的CIS一个几十人团队,则耗费了3.5亿元,而这些日本员工压根就没有拿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对比,本土员工至今被欠薪。


铁流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扶持那些技术上十年磨一剑,甘心坐冷板凳十几年的小公司或科研团队,从本土技术团队中去挖掘真正值得投资的科研团队或小公司。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有钱买不来,市场也换不来,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领会讲话精神,切勿重蹈犯“贪大求洋”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