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18岁不上学了该怎么办,17岁不上学了干嘛去

17岁的明泽已经一个月没去上学了。今年在当地重点高中二年级。他曾经是985,211的幼苗,但他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邪恶的事情(明泽的母亲是这么说的),那就是他没有上学。明泽的母亲也失眠了一个月。她晚上一遍又一遍睡不着,然后刷了个短视频缓解一下。她经常在凌晨2、3点入睡,但睡眠质量不高,总是做梦,白天昏昏沉沉。她的头像浆糊一样。这个月,她吃不下饭,头发也白了。明泽的母亲说她好像生病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神经衰弱。

孩子不上学,为什么受苦的是妈妈?妈妈担心什么?

妈妈有三个恐惧: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底层人;害怕孩子会变成老人;我担心我晚年会不开心。

害怕孩子成为底层阶级。

70后、80后都是“一生一考”的践行者。他们知道高考有多重要。一个好的大学就是要分人群,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如果他有幸成为一个“天上”的人,当他看着周围的“人间”人时,他会感到非常害怕。那种生活太悲惨了,他的孩子绝不能成为“俗世”的人。如果他不幸成为“俗世”的人,他会仰望“天上”的人,感到羡慕。那种生活是幸福的,他的孩子一定要成为“天上”的人。因此,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他们都极度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他们害怕孩子会成为悲惨的下层阶级。

害怕孩子成为啃老族。

我们的父母担心的是在上学的年龄不去上学,而是在努力工作的年龄懒惰。所以,当孩子不上学的时候,我们害怕他在这一点上进不去学校,然后他没有文凭,没有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然后他会呆在家里让父母抚养。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一旦孩子不上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些可怕的后果。

我担心我晚年会不开心。

我们努力了半辈子,想着多熬几年,把孩子供出大学。即使我们已经履行了我们的职责,我们也可以享受幸福的晚年。“养儿防老”的思想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观念中。曾经是个孩子

子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我们就觉得自己的晚年是有依靠了。当然,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孩子,那父母就会越觉得自己脸上有光。一旦孩子不去上学,别说脸上有没有光了,自己的晚年幸福都保不住了。


那如果孩子已经不去上学了,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这些担心呢?


1.重新审视自家的资源。如果自家有矿,那你不用太担心,孩子在外面还有很多机会去学习或尝试。只要父母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给予的机会。他不想去学校上课,可以在培训班上课,他不想坐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上课,可以给他请一对一的老师。


如果家里没有矿的,那我们必须要重新考虑我们执着地让孩子上好大学的执念。一方面让孩子上好大学,而孩子又不去学校,我们就需要花费不小得一笔费用,可能是心理咨询,外部学习的费用,也可能是一对一的培训费用,这些目前都是奢侈品,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孩子上了大学,但不一定就达到预期目的。


大学改革的速度远远慢于社会变革的速度,他们现在所学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在工作中用到,也就是大学毕业后,有一半的人还需要经过二次技能培训才能进入公司。这也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当孩子不去上学,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家的资源,不要让家庭背负上沉重的负担依然执着地想让孩子非得上个大学不可。


2.重新思考孩子的出路


如果孩子一两年都没去学校了,而且也确实是患上了心理问题,那我们就要重新考虑孩子的出路。如果还抱着非上大学不可,那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看看社会上还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现在很多孩子因为喜欢二次元。那可以考虑围绕二次元的职业。设计,编导,配音(声优)等。


还有一些孩子喜欢写小说,那也可以鼓励孩子持续写,可以在一些公众平台上发布。当然这些职业是在孩子18岁以后才开始进行,但是这些技能在需要一段时间去学习的。在孩子不上学的这段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共同推动这件事,顺着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尝试,可以通过报培训班,甚至请家教,同时现在的平台上有很多免费和付费的大量资源,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慕课,你可以在家里就能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上课。


3.调整认知


这一点是核心,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抑郁症之所以容易复发,并不是因为吃药没有吃到位,而根本的原因就是认知没有调整。通过吃药把表面的症状治疗了,情绪稳定了,不再随意发火了,心情也好多了,但如果认知不调整,在以后的某一天还会再次爆发低落情绪的状况。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如何调整青春期孩子的认知?


花儿,家庭教育实践者。儿子在青春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自己的无知,跳过很多坑,被人洗过脑,浪费了不少的金钱和时间,痛下决心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经过两年多的苦痛和喜悦,终于稳稳地展现出笑容。同步持续帮助一部分家长走上自我救赎和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的路。有青春期孩子困扰的父母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