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天的开幕季即将到来。南京、长春等城市已发布相关文件,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小学生课后关爱服务。这些制度的实施触动了很多校外托育机构员工的神经。
20年来,托管行业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才迎来小春天:可爱学校获得章子怡领衔的B1轮融资,乐思树获得6600万元的B轮融资。但这些投资机构中估值最高的也只有1亿美元左右,没有“独角兽”。那么,校外托管只是需要吗?会不会爆发?生意好吗?
市场大,需求真,从业者众。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6-12岁学生9360.5万人,其中城市学生2680万人。目前小学生一般下午3-4点放学,而学生家长多为双职工,下班时间一般在下午5、6点甚至更晚。在2-3个小时的“真空”间隔中,初中生去了哪里,如何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
2014年,武汉市教育局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显示,在城区27万多名小学生中,有16万多名小学生家庭有课后“托管”的需求。
小学是在学校门口接孩子的托管机构
根据CASEA)2015年的统计,我国城市小学周边500米半径范围内,至少有30万个儿童课后照顾中心。这些机构大多隐藏在小学周边的居民楼、写字间、商品房里。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课后三小时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痛点。
服务升级助力托管机构获得资本青睐。
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
据业内人士透露,巨大的托管需求导致了托管机构的三个版本。1.0版的小饭桌模式主要满足孩子“交通、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需求。“小饭桌”最早出现在1992年,作为小作坊经营了20多年。托管分为下午托管、晚上托管和全程托管。刚开始的时候,业务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安排吃饭和午休,后来又增加了作业辅导。托管机构主要分布在小学周围和社区内。因为父母没有时间,找不到其他人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提供交通、吃饭、睡觉等基本服务。
2.0版在小饭桌的基础上增加了监督孩子作业的功能,3.0版在2.0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教育等类似课程。
近年来,3.0版本
d="19483802" qid="6539023940474410247">连锁托管机构开始侵蚀学校周边的“小饭桌”,相较于家庭小作坊,他们的服务更加标准化也更有保障。除托管外,这些机构还开设了以科学课、美术课、英语课为主的素质教育课程,让孩子的课后时间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继获得融资的托管机构
2016年,书香源、可爱学、熊猫儿童大学等托管机构相继获得了融资,数额普遍不高,远远谈不上“爆发期”。
学后托管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学后校外托管的可替代解决方案太多。
1)学校校内课后托管才是孩子学后三小时的最佳解决方案
近年来,多个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们联合尝试针对放学后学生去处问题的解决方案,青岛、大连、石家庄、湖北等多个省市已经试行校内托管方案,实行家长自愿、托管费用家校共担的原则。
虽然这些制度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加重学校和老师的负担、老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制度法律不完善等等。但如果借鉴国外的做法,由学校引进民营机构来实现校内托管,不仅能解决学生托管问题,而且提高了学校设施的利用率,也减轻了学校老师们的负担,不失为一种极佳的解决方案。
相对于没有保障的校外机构而言,家长们对学校信任得多,一旦校内开展课后托管,校外托管机构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2)课外培训机构开办“托管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今中国的家长们很现实,有助于孩子升学的K12培训才是刚需,其他的素质教育培训只是锦上添花。
80%的家庭作坊式的小饭桌每月收费在300-2000元之间,一家连锁托管机构每月的基础收费在2000-3000元左右,家长如果选择了其他的素质教育课程则需另加费用。而新东方、学而思一学期16次或者32次的课程也只需2000-3500元左右,相比之下,单纯看孩子的托管机构的性价比实在不高。
试想一下,如果新东方、学而思开展课后托管补习班,家长还愿意把孩子送到托管班么?
3)家庭成员和社区服务机构取代“托管”顺理成章
某小学放学学校门口接孩子的爷爷奶奶们
熊猫儿童大学创始人李一北在调研中发现,北京小学生下午3:30放学之后,60%由爷爷奶奶接回家,15%进入了传统托管中心。可见,学生放学后由爷爷奶奶接回家还是占据着主流。毕竟,相对于托管机构来说,孩子由爷爷奶奶接回家照看家长更放心。
并且众多社区也开始组织了大量公益项目来解决居民子女课后托管的问题。
由此可见,当下的托管班并不是学生放学后三小时最佳且唯一的解决方案,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太多,并且都比单纯的托管班更具竞争力。
托管行业盈利能力差。
据一位深圳的托管从业人员透露,他和朋友在一所小学对面开办了一个小饭桌,午托(午餐+午休)收费550,晚托(晚餐+辅导作业)收费500。现有42张床位,午托已经招满,42个人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报名了晚托,合计约有34000的营业额,水电房租在6500元左右,请了一个阿姨,工资3500,孩子午餐+晚餐一个月9000元,大概每月有15000元的利润,两个老板分,每人只能拿到7、8千块钱,并不比普通白领工资高。
对于一家大中型连锁托管机构来说,发展模式主要以加盟为主,但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逐渐遇到了师资和盈利瓶颈。它们通过加盟模式往往可以快速扩张,但因为儿童托管的重服务属性,在地方的托管机构发展壮大后,对总部品牌的依赖逐渐减弱,总部的盈利便出现了困难。总部对加盟商的管控能力较差,收取的费用仅仅为初次的品牌加盟费,在课程无规范的大环境下,也难以通过课本、玩教具等实现盈利。
可见不论是小饭桌还是连锁托管机构,这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都非常差。
托管行业缺乏核心壁垒,提供的服务较为低端。
多数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只是 “接、送、吃、睡、辅导作业”,整个行业门槛极低,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即便不少托管机构开始增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但他们的课程或是从其他培训机构引进或是自己研发,成本并不低,而如果想吸引学生报名,价格必须低于其他培训机构才有竞争力。
并且,课程内容本就不是这些托管机构的核心服务,如果想在内容方面发力,相对于培训机构来说,他们没有丝毫优势。
可见,虽然学生学后托管的需求真实存在,但托管行业发展水平低、没有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差、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太多,并不是一门好生意。近期吹向托管行业的资本春风,或许只是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助了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