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电焊代加工项目官网 家庭电焊加工致富项目

每日甘肃网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记者范海东):俗话说“一技之长在手,衣食无忧。”在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就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不仅在藏区众多淘金者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胭脂镇大庄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农”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相结合,走培训服务、供需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道路,促进了全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全村共有合作社16个,户数592户,农村劳动力1412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743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村。

走进大庄村,只见白墙蓝瓦,屋前屋后的榆树、柳树生机盎然。“近年来,村里大多数人都去拉萨从事电焊行业。村民们赚了很多钱。看看这房子,不比城里的别墅差。”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荣指着面前的小楼。记者了解到,西藏拉萨和四川甘孜是该村的主要劳务输出地。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电焊工领域涌现出一批“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开设了电焊店,为胭脂镇打造了“胭脂铁”品牌。据统计,每年都有100多名劳动力被村里有钱有才华的人带动,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村民马海碧布告诉记者,他在拉萨从事电焊行业8年,现在有了自己的电焊店。他说当时因为家里穷,到处打工。2008年,他来到西藏拉萨,在一家外国人开的电焊店里当学徒。几年后,他学会了这门手艺,然后开了一家电焊店。从那以后,他家的生活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他翻修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拉萨。全家人都过得很好。

和Mahaibibu一样,马社来也是大庄村的一家大焊接公司。他开始从事电焊工作。后来,他在康乐县创办了西藏自治区物资回收公司报废汽车拆解厂,固定资产约150万元,员工90多人。

记者从康乐县劳动服务办公室了解到,从康乐县到西藏从事电焊行业工作的工人,约90%居住在胭脂镇、草滩乡、上湾乡、壶关乡。1997年前后,他们以家庭为单位陆续进入西藏,并以亲戚、亲戚的形式自发转移。主要在家庭作坊经营加工,员工2-4人,经营场所一般为门面店和里屋。大多数工人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并逐渐转移

到偏僻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形成以拉萨市为中心,向东辐射到林芝,向西辐射到日喀则,向北辐射到林周和那曲,向南辐射到山南等地的市场格局,属大分散小聚集。康乐籍务工人员已占据西藏报废车辆拆解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随着电焊及铁艺加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加工技术的日益精湛,再加上康乐务工人员吃苦耐劳、诚信进取的创业精神,使康乐铁艺加工产品在西藏广受欢迎,基本垄断了西藏的电焊市场,并有43户康乐籍电焊从业人员已跨出国门到尼泊尔稳定就业,每年康乐籍务工人员在西藏劳务总收入达3亿元以上。


据初步统计,在西藏及周边地区的康乐县务工人员达1.5万人左右,大多数从事电焊及铁艺加工、废旧车辆拆解行业,已开办电焊铺近2000家。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及周边的堆龙德庆、那曲、日喀则等县(市)。同时,呈现向青海、新疆辐射的发展趋势。


通过该县大力扶持,近5年来坚持抓焊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免费送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电焊业资质人员达2412人,占到在青藏务工人员的7.2%,不仅使该县电焊及铁艺加工从业人员日工资由200元增加到300元以上,而且为他们自助创业开设电焊铺和进驻大中型项目提供了便利,助推了康乐县青藏劳务基地务工人员人数的增加和劳务收入较大幅度的提升。


针对康乐在青藏务工的“电焊大军”集中在胭脂镇、草滩乡等现状,该县劳务部门将技能培训作为电焊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县职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职能,开展免费电焊工技能培训和送鉴定上门服务活动。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底,共培训鉴定电焊工2833人(其中中级177人),使该县电焊从业持证人员从无到有,成为该县西藏电焊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常年务工人员在1万人以上,目前“甘康电焊工”劳务品牌已成功注册。2015年该县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189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350人;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76人,职业技能鉴定6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