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王潇通讯员王刚李庆山
2018年以来,临清市坚持乡村振兴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科学实施大型农场和就业车间“两地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开创了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扶贫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达27035人。
月桃家庭农场
发展规模农场,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解放农村劳动力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灵活的“规模农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让农民从传统的“麦-玉米”轮作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多方面就业,有效拓展增收渠道。
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较好的专业大户为引导,鼓励周边农户积极参与,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规模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156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21个,聊城级示范社63个;现有家庭农场161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个,聊城市级示范农场6个。临清市岳涛家庭农场以“贵燕人才”为引领,流转土地460亩,发展粘玉米规模种植,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种植面积2000多亩,比传统粮食种植亩增加1000多元。
立足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工商资金投向农业,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大规模流转农民土地,建设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智能玻璃大棚、冬暖大棚等高标准大棚7000多个,建成百亩以上现代化高效农业基地40多个,涵盖蔬菜种植、菌类生产、休闲垂钓、农业观光等多个产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六盖子镇推进“果蔬田园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以江庄村为主体、辐射绿塘等村庄的带状旅游休闲聚集区。项目区每亩土地平均流转资金一般在1000元以上,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以就近在项目区或工业工厂打工,增加就业收入。
鲁泰畜牧业
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将种植、养殖、添加、营销各环节纳入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产品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和加工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聊城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聊城市龙头企业57家。随着“新六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如“定马家鱼”“林润牧业”“鲁泰牧业”。上店镇依托如泰牧业、均博食品等企业,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获批创建农业产业强示范镇。其中,鲁泰牧业流转农户土地1000亩,建设有机饲料种植基地,与周边农户签订全株玉米绿色仓储合同,仓储面积7000亩;存栏奶牛3000多头,年产原奶1.8万吨;建立了low-t的生产和冷链配送体系
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等群体,临清市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或偏远村建立“扶贫就业工场”,吸引群众就近就业,形成“就业一人、巩固一户、带动一片”效应,有效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组合拳”。
就业工场老赵庄镇赛诚制衣

松林家居文化产业园
实行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模式。在去年整合利用扶贫资金6326万元,建设蔬菜温室大棚、设备租赁、扶贫厂房租赁等22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利用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扶贫厂房租赁、蔬菜温室大棚等7个扶贫项目,带动全市贫困户增收。整合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在松林家居文化产业园购买标准化扶贫厂房,同时安置贫困户80余人直接参与就业,解决了扶贫资金不安全、收益难保障问题。对有技术没资金的群众,在产业园从事家具生产、技术指导;对没技术没资金、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到产业园挣取务工性收入;对没技术没资金没劳动力的贫困群众,通过扶贫厂房租赁费分配收益,实现增收脱贫,真正从多个层面将群众纳入扶贫项目产业链条。
实行扶贫就业“1+N”工场模式。临清华星皮革公司是一家劳保手套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远销欧洲各国,随着订单量增加,企业遇到“用工荒”。临清市有关部门因势利导,鼓励华星皮革公司在周边镇、村设立了16个加工点,按照“1+N”管理模式运作,既使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又带动了贫困户就近就业。其在戴湾镇景庄村设立的加工点,带动景庄村及周边1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左右。
实行分散灵活就业带动模式。通过引进以“劳动密集、技术门槛低”的扶贫项目,按照“贫困户把半成品搬回家加工,公司回收产品”的灵活就业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在家中实现就业增收。今年初从青岛引进的赛诚制衣公司创造了“领活回家做”的新模式,吸引附近村庄100余人参与到就业工场中来。金郝庄镇张伴屯村引进的橡皮泥包装加工项目,将大袋橡皮泥分发至村级代收点,群众在代收点领任务、返成品,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带动就业150多人。
思路转变天地宽。临清市将因地制宜广泛布局,持续建好“规模农场”“就业工场”,引导农民群众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全面加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