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神话
“奈雪的茶又出新品了!”曾经,随着“爱茶”和“奈雪的茶”的流行,“新茶欧宝”成为年轻人下午茶小资产阶级生活的情调,成为朋友们拍照的必备课。但在疫情稍缓的今天,很多年轻人不再沉浸在花钱的虚荣心中,而是学会了“勒紧钱包”,学会了如何存钱。
但这抵挡不了年轻人的“仪式感”,于是廉价的袋装奶茶和桃李面包就成了新“摆盘”打造仪式感的对象。只要有漂亮的桌布和杯盘,再加上一些娇艳的花朵,就能省钱又能拍照。为什么不呢?
成为年轻人新宠的桃李面包自然崛起,以低廉的价格和新鲜的口感迅速跳出人们过去的记忆,在人们的朋友圈里竞相发酵,收益颇丰。当更多的人知道桃李面包的创始人是一位接近90岁的老人时,“被议论”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即将年满90岁的老人,居然能在花甲之年成立一家规模如此庞大的上市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人做到了。
如今,桃李面包的创始人吴志刚已经高龄退休,完全退休在家种花种草,但他的面包帝国还在继续书写这个“不可能性”的神话。
1935年,吴志刚出生在丹东。年轻时在电信局做电报员,后来凭借大学学历成为一名“铁饭碗”的人民教师,走上了讲台。这种教学持续了几十年。
1995年,60岁的吴志刚放下教鞭,从领奖台上退了下来。在学校为学生努力了一辈子,终于可以悠闲地安享晚年了。
但真正闲下来后,吴志刚发现,离开讲台后,他的生活中似乎总是少了些什么,每天无所事事,甚至担心自己。看着报刊杂志上很多人“下海”为黄金做生意,吴志刚决定趁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做一些“小生意”,也就是给自己找点事做。
碰巧他的孙子吵着要面包。吴志刚看了看街巷里的面包店,干脆制定了在辽宁丹东开面包生产厂的计划。他根据自己当老师的经历,将面包店命名为“桃李”,从此在面包市场扎下了根。
当时面包市场竞争激烈,街边小店面包店太多,在饱和的面包市场中想找到出路并不容易。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吴志刚发现市面上的面包基本上都是添加了各种添加剂的保质期长的面包,虽然卖的时间长,但是非常不健康。
当时市面上的面包保质期是30多天,可以想象里面加了多少防腐剂。
吴志刚看到了这一点,抓住了商机。他不做保质期长的面包,而是专门做保质期短的面包。“桃李面包”以“健康、无添加、保质期短”之名,很快在丹东面包市场上名声大噪。
桃李帝国
在当地市场开创了一条道路,但吴志刚的野心并不满足于此。对他来说,全国市场是他的最终目标。然而,如何在整个国内市场铺开自己工厂的面包,成为吴志刚需要思考的难题。
;">彼时的国内快递业还未起,长途运输又不适合短期保存的面包,更何况把大量的面包送往全国,这其中物流的成本可不低,若是真的做了,肯定是亏的连裤子都回不来——一个面包的成本不高,但货车来回一趟的成本,可却是几万个甚至更多面包要补进来的。但吴志刚岂是能够轻易放弃的人,经过长期的探索以后,他对桃李面包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推广成本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以此打开并铺设了全国的市场。
首先,在生产模式上,吴志刚采用预估生产的方式以保证桃李面包不会“压库存”,每天拿出去的都是新面包。每天先按照昨天一天销售面包的数量进行生产,等回厂统计后再估算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差额,以此决定第三天为零售端和商超生产面包的数量。这样一来,大大减小的面包在仓库被“压货”的可能性,保证了面包的新鲜,也减少了生产成本的浪费。

其次,在推广成本上,吴志刚采用了“试点+推广”的模式,以进一步降低试错成本。每当桃李面包推出一款新产品时,他不会全部直接投放至市场,而是开展局部小范围的“试点”,在某一地区销售一段时间,然后再根据客户的购买情况和反馈对该款面包进行调整,如果该款面包不受欢迎,他就及时下架;反之则继续推广到其他城市,进而铺设全国。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推广的成本。
最后,在经营模式上,吴志刚选择了“中央工厂+批发”的模式进行生产和销售。与好利来、麦趣尔等面包工厂采取“中央工厂+连锁店”不同的是,桃李面包直接在各大城市郊区建立中央工厂和各个经销商渠道,并与大型商超、各零售商进行合作,生产成品包装后迅速送往商超和经销商处进行销售,保证了面包的保质期的同时,也保证了面包的成本能够降到最低。
而根据官方数据的统计,直接销售给大型商超和零售商的桃李面包,虽然毛利率低于中央工厂+连锁店模式的面包工厂,但是其净利率却以高达12%-15%,远远超出了其他模式的面包工厂。
靠着这三步策略,桃李面包很快就在全国的面包市场的货架上铺设产品线,每天能够卖出上亿只面包,而吴志刚的桃李面包也很快成为了“上市面包第一股”,敲响了股市的大钟。

荣誉之后,危机并存
虽然借着面包成功上市,而吴志刚也靠此赚了不少钱,但是接踵而来的危机,让桃李面包逐渐丧失了在面包领域的主动权。
2020年7月,桃李面包披露了半年的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桃李面包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39亿元,同比增长7.08%;实现净利润4.18亿元,同比增加37.52%。。
虽然营销额和利润“战绩”看起来喜人,但藏在背后的,却是桃李面包在全国设立的37家子公司中17家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的暗流涌动。
除此之外,因为吴志刚将企业传给了儿子,桃李面包在变成彻底的家族企业后,实控人家族屡次发起减持股份套现的公告,不少人质疑其中减持套现的合理性和桃李面包未来的发展前途。
而对于吴志刚来说,将“面包王国”交权给儿子打理后,这些已然和他“无关”,但是将桃李面包变成彻底的家族企业,或许并非他的初心。
如今,桃李面包要如何突破其他面包工厂的重围,还得看现任领导者的决策。但吴志刚以高龄创业并成功的故事,却会在世间永流传。
作者: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