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子
来源:农业产业观察(ID: nyguancha)
回国创业,东风紧!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号文,指出为了给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地就业机会,已经形成了农民工返乡的良好局面。
国家发改委网站显示,截至目前,已有800多万企业家回国。同时,15万多社会资本主体下乡,累计投入超过2万亿元。人才资源回流和社会资本下乡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年龄主要为19 ~ 34岁,占78.3%。其中,29岁以下的“90后”人数最多,占55%。
调查还发现,这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多集中在传统村落,创业类别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30%以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旅游业基于此,只有5.26%从事高新技术产业,90%以上的销售渠道将通过互联网销售。
以上,就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70~80后,创业的情况就不同了。这波创业大军主要是“70后”和“80后”,他们一般都有5-8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和人脉,这无疑为他们创业铺平了道路。经过摸索,这些企业家把目光聚焦在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休闲和特色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早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户,农产品加工企业40余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户,农民合作社147.9万户。其中,70%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的。
“家乡很美,离家近,能照顾父母或孩子”.这可能是许多地方政府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口号。
同时,早在2017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国家将在财税、金融贷款、农业保险、农产品营销等八个方面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但在接受调查的新成立企业中,2015年返乡创业实现盈利的占82.4%。但从2017年前一年的经济效益来看,73.60%的企业仅达到“10万元以下”。
有业内人士发现,虽然创业者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很少。生态农场的100个创业项目中,真正能成功的不到10个。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指出,我国“三农”财政缺口超过3万亿元。目前,只有27%的农村家庭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超过40%有资金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人民日报》显示,一个在城里有房有车的年轻人为了实现农村创业的梦想,辞职回老家村办了一个养鸡场。他没想到两年就亏了几十万元,只好打算回城找工作。
也有企业家表示,回国创业失败率在90%以上。如果只是觉得技术不到位,那就太年轻了。
我们结合10多个返乡创业失败的案例,总结出
出5个失败原因1、败于领不到补贴

在农业领域创业,80%以上是冲着补贴而来,一旦没有补贴,项目就会停摆。然而,很多返乡创业者的项目因规模化的问题,所以无法享受相关的政策,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创业者对于政策并没有完全吃透。
2、败于销售途径小
从当下来看,种得好不是关键,卖的出去才是王道。但因农业无法标准化和规模化,导致品质无法保证,更致命的就是销售渠道的少。进卖场,需要支付高额的进场费用,走电商,需要品牌支撑。
尽管全国号称2000个农产品电商平台,然而与返乡创业者连接的平台又有几家呢。从数据来看,目前返乡创业者销售渠道依然是传统渠道为主,电商渠道为辅。
3、败于产品无差异化

农业领域没有蓝海,全是红海。模仿能力一直中国企业的强项,也是中国农民的强项。一旦某个产品在当地做起来之后,周边农民就会纷纷效仿、疯狂种养。
因此,做农业想凭借产品去获得市场的青睐几乎很难,除非你拥有独家的技术。
4、败于高额的成本
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各类农产品投入量的增长普遍高于产出的增长,农业的收益率出现了趋势性下降。
租地和人工是农业经营者面临最大的2个成本,还有农资产品,设备购买、服务购买等等需要提前掏钱购买。从种子开始到走向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高额成本。另外,还有种养过程中隐形成本更是不计其数。
5、败于思维缺乏

可以说,那些返乡创业的成功的都赢在思维上,尤其是商业思维。然而,互联网思维、跨界思维、产业思维、成本思维...等新型思维都是返乡创业者缺乏的。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必须打开思路、以产业思维去规划未来,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具体项目,否则无论是从企业规模到帮扶范围再到成长空间,都难以实现大的发展。
其实,我们发现,打败方便面的是外卖、打败出租车的是网上叫车、打败银行的是支付宝和微信...因此,返乡创业的必须要拥有超前的商业思维,找准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

小结一下:返乡创业是国策,政策也很好,然而具体实践的依然是创业者本人,政策仅仅是东风,核心是我们如何借助东风。